近日,沃尔玛、大润发(高鑫零售)、永辉、联华、家家悦、中百、步步高、京客隆、红旗连锁、利群、北京华联、三江购物、人人乐、国光、顺客隆等零售商超发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13家上市零售商超企业,营收同比增长的有6家,同比下降的有7家53.8%,换句话说,就是有一半多的企业营收同比下降。利润同比上升的企业有7家,下降的有6家,和营收占比基本持平。
《零售圈》注意到,目前仍然亏损的企业有7家,占比是53.8%,也就是一半多的企业依然亏损。
很多企业,将疫情影响归结为业绩下降,经营亏损的原因。
多家企业财报称受疫情影响
《零售圈》发现,在多数亏损或者同比下降的企业中,其财报都表述了关于“疫情影响”的关键因素。
比如中百集团在财报中称,对于净利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2022年受行业环境及疫情反复等方面的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经营毛利随之减少。
比如华联综超在财报中称,对于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零售行业竞争激烈、其他渠道分流以及疫情对公司部分重点地区经营造成影响导致。
对于华联综超的表述,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客观,把行业竞争,特别是同质化竞争放在了第 一位,其他渠道分流,这个可能是指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表达的是疫情对重点区域的影响。
同时永辉超市在财报中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由于疫情的反复,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块主要强调的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大部分企业财报在业绩下降原因中过度依赖“疫情”因素,这可能会弥盖其自身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导致误判。
疫情对超市真的有影响吗?
关于疫情对超市的影响,《零售圈》其实跟很多同行有做过交流,也在群里做过很多探讨。
基本上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是疫情对超市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位全国连锁店的超市高管向《零售圈》透露,其实疫情对超市业绩的影响还是蛮大的。首先是疫情导致的运力成本上升,高需求背后是需要更高的运力。特别封控期间,需求看着很大,但为了这些生意,后面付出的成本会很高,这包括运力,人力,额外的配送等。
所以营收同比是上升的,但毛利率很低,同时成本剧增,导致利润同比下降,甚至会有亏损。
一个阵营是疫情对超市的影响是正面的。一位区域零售连锁企业(社区便利店和超市)营运负责人告诉《零售圈》,疫情对超市是促进作用啊,我们店的业绩都是增长的,疫情一严重,我们的货架就被抢空,我们在疫情期间的营运都是增量生意。
另一位区域零售连锁的相关负责人告诉《零售圈》,疫情对社区生鲜超市的影响一分为二,整体来看,是增长的,因为需求明显上升。但也有极个别的门店受到疫情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门店涉疫,然后关停一周,两周的都有,但一般在检测完毕后,确保安全后,都会快速放开。
他同时表示,疫情结束后,小个体零售企业应该会迎来自己的春天,而那些小连锁可能会进入经营困难期。
影响超市业绩的根本原因
2020年初以来,实体零售行业特别是大型商超受到疫情较大冲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排名前100的超市企业整体经营业绩不甚乐观,销售规模呈下降态势,其中62家企业销售额下滑。与此同时,便利店行业却“一枝独秀”,进入上升期。2019-2020年,便利店行业销售额增速从13%升至16%,2021年则进一步升至17.7%,增速远高于大型商超、小型超市、百货商店等业态。
之前在接受《零售圈》采访时,上海市自有品牌协会薛晓伟表示,目前,国内的零售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方向不明,有很多超市尝试做线上线下融合,但效果不明显,做一做就放弃不做了;还有些不少超市试水新业务不理想,如无人超市、电商零售、即时零售。
二,零售行业的刚性成本较高,且现阶段无法降低,比如作为零售行业的重要支出房租,房东不可能因为你生意不好就给你降房租,对于大型商场和超市来说,关店裁员也都是非常需要慎重的举动。
三是超市行业面临人才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超市行业兴起以来,那个时候招聘的老员工作为第 一批和第二批的零售人,基本都到了退休年龄;再年轻一些的也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而年轻人却不愿意进入这一行业,并且这一现象非常严重。
第四是商品的同质化问题,对于从事采购的人员来说,能拿到的货品实际上都差不多;要想做到和其他企业的差异化实际上是很难的,但采购人员可以做到提前一点采购到更新鲜的物品;目前很多企业的供应链也存在问题,物流的配送速度本可以再快一点。
其实,对于零售商超来说,疫情可能只能算做一个影响超市业绩的外部因素,真正影响其业绩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根本原因,有很多,正如上海市自有品牌协会薛晓伟所阐述的方向不明,成本较高,人才危机,同质化竞争等。
随着各地疫情政策的逐步放宽,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常,超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购买渠道可能更多,消费方向更广。
疫情,即将不能作为影响超市业绩的借口。(文章来源:零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