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聊聊,谁动了黄酒的蛋糕?

时间:2023/11/30 8:37:58好酒头条

进入岁末,对于中国酒业来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酿季节,冬酿无疑开启了黄酒的季节。作为中国的酒种,也是世界三大发酵酒之一,黄酒被好酒者称为“国粹”,甚至曾经的中美元首会晤中,白宫主人都将黄酒作为尊重中华传统的待客之道,可见黄酒对于中华文化的符号意义。

然而,与多年前同样是“国粹”的京剧面临的尴尬境遇相似,在中国酒业多年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黄酒的发展却一直不容乐观,甚至不知不觉中,已经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随着各主力酒种销售额与利润的不断增长,黄酒在国内酒种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

史料记载,在民国初期的1912年,全国酒类产量约903万吨,其中黄酒年产约87.7万吨,白酒近800万吨(烧酒460万吨,高粱酒337万吨)果酒约818吨,药酒944吨,其他酒类17.8万吨,黄酒产量尚占据全国酒产量的1/10。而百年后的今天,全国酒类产量已经突破5000万吨,甚至更高,而黄酒徘徊在200-300万吨,占比长期低于5%。

而中国酒业协会在今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黄酒生产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01.6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0.09%,实现利润12.6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27%。放在黄酒近7年的历史数据可见,当下黄酒的销售收入较2017年的195亿下降近半,利润也仅为当年的六成。

而同样是2022全年,中国酒业各酒种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509亿,同比增长9.1%,实现利润2491.5亿,同比增长27.4%。从黄酒占比看,2015年黄酒销售额在全行业占比接近2%,而截止2022年仅约为1.1%,利润占比则低至0.5%,与国粹酒的地位极不相称。

百年间,曾经代表上流社会消费与文化的黄酒,何以“沦落”到这般田地呢?让我们从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些许答案。

看清国粹黄酒的前世今生

黄酒具有4000年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中国发明的酿造酒;唐宋时期,黄酒酿造工艺大幅度改良完善;明朝和清朝前中期,伴随着江南经济高度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的“发动机”,文化加持下的黄酒随京杭运河一路北上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酒种;之后随着白酒等其他酒种的兴起,渐趋走弱。

其实早在清初,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而来的蒸馏白酒南下,黄酒的温热已经有了被甘冽炽热的白酒所取代的趋势,黄酒的流行止步于上流社会与知识阶层。以北京为例,据文献记载:清末民初的故都,达官贵族与知识界以饮来自江南的花雕等黄酒为傲,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和往来客商则畅饮各种烧刀子(白酒)。啤酒、葡萄酒等舶来酒种的加入,进一步打破了消费界限,分化了黄酒的“核心地位”,将它推向边缘化。

建国以来,受原料粮食、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的影响,黄酒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几乎从全国性酒种,沦为散落各方的地方性酒种。另一方面,黄酒之所以得以保持一定的规模,和国民生活中常用黄酒或酿造料酒烹饪亦有不小的关联,尽管酿造料酒仅仅是以黄酒为基酒派生出的一个分支,但毕竟作为厨房之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存在,黄酒类产品往往得到餐桌和厨房里男女主人的“双重认可”。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场景,一方面维护了黄酒的规模与存在,但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留下了黄酒做菜为主的印象。《中国酒业》对20-50岁女性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黄酒的印象是做菜用到,而将其归类为饮料酒的比例则不足30%。

黄酒的市场份额都去哪儿了?

中国酒业协会一项统计显示:自2017年销量见顶之后,黄酒三家主力上市场公司产量和销量双双下滑,近三年产量年平均下滑13.8%,销量年均下滑8.8%。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销售的不景气,短期内,黄酒行业整体销量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暂时没有支撑销量出现拐点的动因。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爱保表示,黄酒发展的痛点在于:价格上不去;喝的人不多。产业规模与文化符号地位不相匹配,内在的优良品质与市场地位、影响力不相匹配。

事实上,作为一个无论从历史、文化上都颇具意义的中国古老酒种,黄酒的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的产业规模却难以支撑黄酒背后诸多的价值。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他酒种的产业结构与发展中找到答案。一个完整的酒种产业结构都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包括低端-中端-高端,产业发展路径也应该遵循从筑基-固腰-登顶的过程,而这一规律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客观逻辑关联。纵观白酒、啤酒、乃至国产葡萄酒的发展路径,无不是从前期的规模化开始,有了规模就有了话语权,从而有了市场的主动权,价格定位与高端化故事才能奏效,才具备了分层的基础。

说到底,飞天茅台、拉菲干红、青啤奥古特们的高价,底气在于白酒、葡萄酒、啤酒的深入人心。如果规模化的第 一步迟迟无法做到,人为的构筑价格与品质差异,将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同,黄酒如今恰恰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从千元黄酒到百元中高端,近年来黄酒企业在高端化上发力不小,纷纷推出新品,背后是从业者与厂商眼见其他酒种效益致胜,扩大市场份额的焦虑与冲动。然而回望黄酒,筑底的规模化-全国化,乃至市场占有率与品牌影响力扩张了吗?讲故事,论品质要有懂行,喝过黄酒的听众,没有这些,单纯的高端化无异于空中楼阁。

从生产端看,新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黄酒数量仅为90家,远低于白酒的1756家,啤酒的334家,甚至不及葡萄酒的119家,90家中尚有13家处于亏损状态,企业亏损面为14.44%。

从消费市场看,黄酒的消费区域过度集中在江浙沪、赣闽地区,而相对于庞大的中国酒类消费区域市场,这样的消费市场分布明显过于单薄。反观白酒消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即使偏远的边疆,也是县县有酒厂,户户飘白酒香;啤酒虽然集中在雪花、青啤、燕京、嘉士伯等几家龙头企业手中,但几大龙头早早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完成了区域分厂下沉布局;葡萄酒尽管企业布局与黄酒相似,看重风土与葡萄产地,集中在环渤海、宁夏、新疆等几大产区,但产销两端并不重叠,广大的东部沿海受口岸影响拥有充足的葡萄酒消费人群,进口葡萄酒在扩大消费者规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国产葡萄酒也通过早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完成了初级的全民普及教育;甚至果露、保健酒近年来也抓住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市场,实现了全国化渗透。

相对于白、啤、葡萄酒、果露保健酒的“走出去”打天下,黄酒近年来所走的路,似乎过度看重绍兴、福建、山东等集中产区的地域特色与产区文化,显得过分内敛。无论是黄酒小镇,还是水乡文化旅游布局,都强调让消费者在产区当地体验与感受黄酒文化与消费,本应走出去大力宣传与拓展的黄酒行商,成了四平八稳的坐商,似乎离开了水乡、乌篷船、大闸蟹,商家卖黄酒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在客观上局限了黄酒在全国消费市场的影响力扩大。《中国酒业》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以北上广深等城市为例,除上海外,在城区重要商业中心的商超都能见到黄酒的身影,甚至社区商超黄酒也能做到占据一席之地,但与白酒、啤酒、葡萄酒甚至果露酒相比,销量与关注度普遍偏低,购买者也主要集中在老年或同乡群体,而占据传统酒水消费主流的即饮、宴请与团购需求,则明显频次不足。在白啤葡消费活跃的全国主要省会及二级城市,酒类消费的主体被区域白酒、啤酒占据,除上述江浙沪、江西、福建产区外,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成都、重庆、昆明、武汉、长沙、海口等省会与旅游城市的黄酒消费量普遍偏低,有些甚至近乎盲区。

事实上,抛开黄酒宣传与消费认知中对于产区的局限,办法莫过于把重心放在年轻消费者身上。当代年轻人在消费中更加注重时尚,以及新奇的体验,并不把重点放在产区与文化想象上,从某种意义上规避了黄酒地域局限的短板。上一轮黄酒高潮期,一些厂商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加话梅、冰镇等黄酒新潮喝法,大大提升了黄酒的饮用体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后并没有坚持这方面的创新努力,黄酒创新的年轻形象并未扎根在消费者心中,成为一大憾事。(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杂志)

免费加群
线上春糖会,选品享优惠!
对该项目感兴趣?立即询价!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好酒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同类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好酒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贵州赖世家酒业有限公司茅台镇酒厂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j_9998关注

线上春糖会,选品享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