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
家庭聚会、亲友相逢
喝酒聚餐是必不可少的
但喝酒不开车,
开车不喝酒!
关于酒驾
近日,国家发布了一项新标准
《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GB/T 42430-2023)
该标准将于
2024年3月1日起实施
新标准有什么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变化1:分析技术有变
过去,酒后驾驶的认定基于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来判断。然而,这种标准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不同的人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而且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新标准扩展了酒精检测的方法,不仅仅依赖于现行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在秉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样品中乙醇、甲醇、乙醛、丙酮、正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的液相色谱检验方法和色谱与质谱的联合分析技术,有效提高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定性判断手段,让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和准确。
变化2:检测样品(标本)有变
在现实的酒驾案例中,司机申请抽血检测之后,血样检测会作为最 后的酒驾判定依据。这是因为血样检测比呼气式酒精检测更加准确。
新国标中,酒精检测不再局限于血样标本,而是可以通过尿液进行检测。除此之外,其他的可参照物,也可以作为分析测试样本。检验方法和检测标本更加多样灵活。
变化3:检测精度有变
新国标在使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的基础上,还将参考国际上关于酒驾检测的做法,引入血液酒精含量阈值和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两个标准。通过检测,如果司机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2毫克/毫升,或混合气酒精含量超过0.1毫克/毫升,将被认定为酒驾。
引入酒精含量阈值的检测方式,提高了酒驾的判定标准。这对于打击酒后驾车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威慑作用。
酒驾预防小科普
为什么酒驾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增加?
1、酒精会麻痹人体机能,包括视觉、触觉,影响判断和操作能力等,让驾驶行为变得危险。
视觉:一般人在正常状态下的视野可达到180度,但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8%,视野就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驾车极易产生危险。
触觉:饮酒后,人的手、脚触觉能力会大大降低,可能导致驾驶人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判断和操作能力:饮酒后,人对声、光等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疲劳程度:饮酒后,人会出现困倦、短暂睡眠等情况,无异于“闭眼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酒精会麻痹人的心理,让驾驶人轻视甚至无视酒驾的危害
自以为没醉:饮酒后,一些人容易出现超乎寻常的“自信”,自认为还能够开车,对酒驾危害重视程度不够、防范心理较差。
心存侥幸:一些驾驶人认为“不会那么巧碰上交警”,甚至还有驾驶人认为“就开一小段没事”。但谁也无法预料危险的发生,喝酒不开车是驾驶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安全意识。
理性文明、拒绝酒驾!(文章来源:中国酒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