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燕京啤酒(000729.SZ)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首次系统阐释了推出"倍斯特"汽水的战略意图。
这场由董事长耿超领衔的沟通会,不仅回应了投资者对非啤业务的关切,更揭示了传统酒企在消费升级时代的破局之道……
消费趋势驱动的产品创新需求结构演变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饮料行业总产量结束了2年的下滑,达到1.88亿吨,同比增长7.5%,总营业收入5348亿元,同比增长4.8%,总利润573亿元,同比增长13.9%。
"火锅店每10桌顾客中,就有3桌明确要求提供非酒精饮品组合。"这种消费偏好的结构性变化,促使燕京必须突破啤酒单一品类边界。
按照耿超所提的观点,“消费者在饮品选择方面出现多样化需求,尤其是餐饮终端非饮酒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无酒精饮料,因此公司瞄准细分赛道,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据悉,这款定位“佐餐伴侣”的国民汽水,以橙味、荔枝味、果味三款风味为核心,在包装设计上延续啤酒瓶的经典造型,既呼应餐饮场景的仪式感,又暗藏“啤酒+汽水”的消费组合野心。
目前,贝斯特汽水已在内蒙、河北、山东、湖北、广西等省上市,后期将逐步覆盖到全国范围。
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构应对
众所周知,自2013年全国啤酒产量达到4982.8万千升峰值后,产量连续十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24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1.9%。燕京啤酒虽连续5年保持2-3%的增速,但是,增量主要来自高端化提价与降本增效而非规模扩张。
对比饮料行业协会数据可见:碳酸赛道年增速8.58%远超啤酒,且本土品牌市占率不足30%。在啤酒行业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饮料化”产品(如低度果味啤酒、无醇啤酒)成为多家啤酒企业探索的第二增长曲线。
此时,燕京瞄准"国潮汽水"的空白恰逢其时。由此来看,倍斯特汽水并非简单跟风非酒精饮料赛道,而是基于渠道协同的战略布局——利用啤酒终端网络深耕餐饮场景,形成“啤酒+汽水”的消费组合。
倍斯特汽水的出现,既拓宽了用户覆盖面,又强化了品牌在现饮场景的渗透力,这种“场景化产品生态”的构建或将成为行业差异化竞争的新样本。
供应链协同的价值释放生产端降本增效
“啤酒与汽水在生产设备、供应链、终端渠道(餐饮、商超)高度协同。” 耿超进一步介绍,公司将利用分布全国的啤酒渠道网络,聚焦餐饮现饮场景,优先切入餐饮终端(火锅店、烧烤店、夜市等),形成“啤酒+汽水”的消费组合。
同时,依托燕京啤酒品牌优势,绑定年轻群体,强化健康与本土标签,结合年轻消费者畅饮汽水“倍爽倍欢乐”形成情感共鸣,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联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饮料业务虽初具规模,但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能否实现从“渠道补充”到“第二增长曲线”的跨越,仍需市场检验……①饮料赛道已有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强敌;②跨品类管理可能分散资源;③区域口味差异可能影响全国化推广。
值得大家肯定的是,在中国啤酒行业“量稳价增”的长期趋势下,燕京啤酒通过战略聚焦与管理提效,已在高端化与年轻化赛道占据先机。
未来,若能在产品创新、渠道协同和ESG价值创造上持续深耕,或将引 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如其“有你文化”所传递的理念——企业的生命力,终究在于与时代脉搏、消费者需求的同频共振。(文章来源:卖酒狼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