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酒类产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面对经济波动与消费需求变化,白酒企业面临着跨越周期的挑战,亟须探索周期破局的方法。
近日,2025中国酒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座谈会在贵州习酒举办。会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酒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白酒产能过剩、高端酒供需失衡等问题凸显。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宋书玉给出的答案是,企业需从“需求端”破局。这一分析精准指出了白酒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既为行业指明了发展路径,也揭示了新的机遇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白酒的领军企业,在如何走好“消费端”的破局之路上,习酒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破题之法。
产品与文化双轮驱动,实现逆周期增长
近年来,酒业“强集中、强分化”趋势正变得越发明显,尤其是随着理性消费回归,白酒增长的逻辑也产生了新转变,那些不可复制且足够打动人心的差异化产品,正在成为消费者新的选择。
不久前公布的《中国白酒风味发展趋势报告》显示,高达61.84%的受访者认为白酒的香型将会呈现出不断增多和多样化的趋势,而66.39%的受访者则期待白酒香型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进一步融合。
这两大观点的显著比例,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未来白酒风格多元化探索的期待,也凸显了差异化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而在当天的会议上,宋书玉则建议酒企可以通过产品与文化双轮驱动,打造个性化产品,回归“风味食品”本质;挖掘酒文化的精神与情绪价值,针对年轻群体创新 “潮饮” 场景,重构饮酒仪式感与社交属性。
宋书玉的这一建议背后有着扎实的案例作为支撑。以习酒为例,近年来围绕“产品与文化双轮驱动”,习酒一方面对旗下君品习酒、习酒·窖藏1988、金钻习酒三大产品的酒体进行了升级,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个性化特征。
另一方面,习酒还围绕君品文化,广泛开展了“君品之约”活动,邀请数以万计的消费者从全国各地到习酒酒谷,切切实实地感受习酒的历史与酿造、品质与文化。
对于那些暂未亲临酒厂的消费者,习酒则通过升级并重启的“习酒·品酒师”活动,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习酒的水土微粮气进行逼真复刻,以更为立体化的方式,使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习酒,让习酒扎根进消费者心中。
而在抓住青年消费者方面,习酒则孵化了品牌“知交酒”。通过内容传播、话题营销,在热门城市巡回举办知交小酒馆等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与情感需要。
在系列组合拳的精准发力下,即便行业正处在新一轮的深度调整周期,今年一季度习酒仍实现了动销率与开瓶率的双增长,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
渠道重构与国际化布局,开辟发展新路径
存量竞争时代,意味着市场增长放缓,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必须通过调整策略来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具体怎么做?
宋书玉认为,应当围绕渠道重构与国际化布局展开。其中渠道方面包括主动拥抱电商新渠道,缩短流通链条。国际化上,则可依托中国经济影响力,将白酒融入“中国式生活方式”,推动国际化从“文化输出”向“标准输出”进阶。
习酒在这些领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2023年,习酒与阿里云携手合作创立了“君品荟”平台,成为行业少数建有自营电商平台的企业。
此后,以该平台为基础习酒打造了“半坡山色”农特品牌,助力“黔货出山”。
除此以外,去年以来习酒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公司还陆续与酒小二、京东秒送、歪马送酒等达成合作,通过携手发力酒类即时零售赛道,为线下经销商新增流量入口,将传统经销商和终端店变为前置仓店,助力线下销售。
而在国际化这个中国白酒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上,习酒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在2011年习酒便启动了海外市场的布局,并不断推进产品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坚持讲好中国白酒故事,努力为世界各地朋友酿造生活之美。发展至今,习酒系列产品已出口至23个国家或地区,出口额逐年增长。
去年以来,习酒明显加大了国际化市场布局的力度。不仅随贵州省经贸团到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新加坡、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和品牌推介活动,还成功登陆西班牙市场。
到了2025年,习酒更是抢抓中国年成为“世界年”的大趋势,在春节期间将“中国年·喝习酒”系列活动开到了阿联酋、马来西亚、肯尼亚、新西兰等国家,在传递中华文化的同时,助力国际化布局。
对此,有行业人士坦言,在中国酒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大背景下,习酒此举展现出“酒中君子”的破局智慧。
坚定扩能,以战略定力应对周期
当前,中国酒业已经进入了长期不缺酒,但长期缺好酒,更缺老酒的时代,产业未来的竞争,已不仅是能产多少酒,酿多少好酒,而是存了多少好酒。借用宋书玉的话,陈年酒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应重视“存酒战略”。
在宋书玉看来,当下产业下行,也是转型调整的时机。产能扩充、需求趋缓为陈年酒带来机遇,未来企业可注重存酒,让消费者感受“酒是陈的香”。
习酒正是“存酒战略”的坚定奉行者、执行者!
今年以来,围绕“优质优产”的方针,优化高温大曲“黄白黑”比例,优化酿酒关键工艺参数,习酒的生产质量实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习酒还加速推进“十四五”二期技改扩产项目,持续加码产能和储能提升。
截至目前,习酒已具备7万余吨优质基酒年生产能力、6万余吨年包装能力及35万余吨基酒贮存能力,成为贵州省仅次于茅台的第二大酱酒企业。
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当前行业正值调整期,但习酒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扩产、提升品质。据悉,今年习酒将在“十四五”技改一期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启动二期1.8万吨技改项目。
正是凭借这份坚实的基础,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才有底气和魄力多次做出“习酒的产品品质和质量只会越来越好”的坚定承诺。
这种逆周期布局的背后,既是对“酒是陈的香”这一白酒价值锚点的精准把握,也是对当前中国酒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凸显了习酒战略定力的同时,也成功将习酒的产能优势转化为了品质壁垒。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展望未来,习酒将如何在“长期主义”的精神下,通过“消费端”的变革继续与经销商、消费者共赴“百年之约”,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文章来源: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