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就要在成都拉开序幕了,翻看酒圈的新闻,大家不是在忙着布展,就是在准备去成都的路上。在浏览众多展位信息资讯时,记者注意到,抱团参展又成为今年糖酒会的流行形式。
进入3月,酒企之间的互动十分频繁,稻花香集团走进郎酒、汾酒调研华致酒行、民权红葡萄酒业拜访仰韶酒业……一系列参观走访的背后,是企业乃至行业谋求1+1>2的竞合发展效应,毕竟,互利共赢不仅是酒业兴旺发达的主题,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
抱团是“众人拾柴”而不是“围锅吃肉”
根据《中 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酒产业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产业集群。为此,要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发展和集约化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拉动和提升产业链价值,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要着力打造名优产区,以产区作为世界名酒品质和价值新的表达方式,建设构建和优化产业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水平。
为进一步营造酒业发展的新机遇,2021年,很多酒业产区的政府皆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强调横向整合,以酒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
3月17日,宜宾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宜宾市白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根据《规划》,宜宾市将以打造“世界优质浓香白酒主产区”为宜宾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实施产业集聚战略、质量品牌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三大发展战略。
为加快提升宜宾白酒区域集聚发展水平,宜宾将加速构建“一核多点、强链成圈”新格局,即以五粮液产业园区为核心区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支持区县(园区)探索建立招商共引、项目共建、人才共用、信息共享、发展共赢、风险共担等发展新模式。
就在《宜宾市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发布的前一天,贵州日报刊文表示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做强赤水河流域酱酒产业集群,增强贵州酱酒业的领军地位。
同一天,贵州省工信厅发布2021“千企改造”工程省级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名单中,多家黔酒企业榜上有名。
对此,媒体评论指出,黔酒又一次获得政策的扶持,而贵州通过一系列政策大力打造贵州白酒板块、提升在全国白酒中的地位、打造酱酒核心基地的目标也显而易见。
得到政府扶持发展的还有宁夏葡萄酒产业。3月11日,宁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对葡萄酒酒庄(企业)使用合格优质苗木新建规模在300亩以上、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酿酒葡萄基地,自治区一次性以奖代补1500元/亩。
显然,政府的扶持对于激发企业活力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企业的向上发展又赋能了整个产业,形成了高质量的内循环。
“产区化发展是每个香型、酒种均需经历的过程,也是行业逐渐走向规范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个产区的形成离不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消费者趋于理性,随着产区概念的普及,产区品牌成为助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键。
因此,在本届糖酒会上,烟台葡萄酒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甘肃省葡萄酒产区等都将组团亮相。据悉,宁夏此次参展规模为历届大,而甘肃产区参展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陇酒企业抱团走出去参加的首场展会。
综合来看,各酿酒产区抱团取暖,各方形成良性竞争,实现品牌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已成为主要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做市场,可以依靠政府一时的绿灯,但不可依赖政府长期的输血。自己活下去,活得精彩,是市场规则下的必然要求。”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表示,政府扶持可以是锦上添花,也可以是雪中送炭,但终究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此,政府智库专家、酒文化历史学专家何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仅是礼节性的、政府带领性的,“抱团”只能带来行业的一团和气。真正的抱团,应该是行业规律发展的需要,比如,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瓶颈,解决抱团走向世界的问题。高品位的抱团,是“众人拾柴”,而不是“围锅吃肉”!
酒企互动频频共谋市场“大蛋糕”
酒行业的凝聚力应该来自更深层次的合作:对企业的工艺特点、品牌文化进行细分,结合市场环境、消费习惯、渠道特点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组合,而不是你买我卖的简单生意,也不是迁就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这需要广大企业共同参与解决,面对面地达成共识,改变原来松散、自发的协作,发展为紧密、固定的协作。在竞争的基础上达成合作,共谋市场“大蛋糕”。
比如川酒集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就肩负起“整合酒企、振兴白酒”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几年的聚合发展实现了业绩跨越式的增长,并成为全国大的原酒生产商和供应商,形成川酒“6+1”发展新格局。
2020年,川酒集团还与山西杏花产区酒业集团携手,在“浓酱双优”的基础上实现浓酱清“三香齐放”,正式建立起三大主流香型白酒的生产供应资源矩阵。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曾表示,竞合是必然的。社会越进步,人们竞合的意识就越强。竞合也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任何企业都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2020年10月11日, 在酱酒领军人物季克良、知名白酒专家高景炎的见证下,来自13家酒企的13支酱酒产品汇入“和合”鼎中,北方酱酒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谈及成立联盟的初心,华夏酒报社社长吴贤国表示:“提起酱酒,大家都会想到贵州,想到赤水河,其实北方也产酱酒,而且还生产高品质酱酒,但是市场缺乏了解和认知。发起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倡导北方酱香酒企业抱团取暖,做强北方酱香酒品牌;讲好故事,说好北方酱香酒品质;做好规划,提升北方酱香酒品味。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相信随着品牌品质的提升,北方酱香酒一定会成为酒业市场的新宠!”
不仅如此,啤酒与白酒、葡萄酒与白酒、黄酒与啤酒和葡萄酒也进行了多场跨界“对话”。
去年8月,青岛啤酒走进茅台,开启了两家跨品类酒企的首次正式会谈;随后,黄酒集团分别赴茅台、青岛啤酒和张裕学习考察;一个周后,张裕又参观考察郎酒成都总部和郎酒庄园。
可以说,正是不同酒种在市场消费端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促进了企业跨品类的竞合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竞合的高度和维度。因此我们看到,2021年,企业的跨界交流也是互动频频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总而言之,产区之间的“抱团”不是搞“小圈子”、画地为牢,也不是远离乃至拒绝与外界的沟通合作。而是在提升整个产区酒业制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地嵌入当地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中,并不断汲取其他产区甚至国外产区先进技术和成熟发展的经验。只有内联外通都加强了,产区的活力与实力才能得到更好地释放。
而对酒企来说,企业之间的“抱团”也不是搞“拉郎配”,让大企业做“慈善家”,让小企业做“复制者”。大要有大的担当,不能只是一味热心而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小也要有小的责任,不能只“靠老大蹭流量”,而要在产品的质量、口味、技术上下功夫。
在各有特色、差异竞争的趋势下,谋不变中的万变。毕竟,只有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企业才能抱得更牢靠、长久。(来源:华夏酒报 编辑:王丹 作者:张瑜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