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期间,某酒类电商仓库内,工人们正将一箱箱会稽山爽酒打包发往全国;
郑州夜市摊前,金星啤酒的中式精酿系列正成为年轻人举杯的标配;
打开社交软件,“夏季必喝精酿”“劲酒特调攻略”的种草内容正拉动更多年轻人下单酒饮消费……
劲酒配红牛、黄酒加气泡、精酿兑茶底等越发多元的饮酒样式正在改变酒行业的业务格局。
这种消费场景的变迁,已转化为实实在的市场数据:小劲酒销量同比增长50%,会稽山618爆卖5000万元,金星中式精酿产销量达10万吨,主打高端精酿的辛巴赫仅用半年便完成全年招商目标、销量突破110万箱……非白酒品类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非白酒品类崛起的背后推力是什么?黄酒、保健酒、精酿啤酒等非白酒品类能否走上酒桌成为“白酒平替”?
非白酒品类上桌:“微醺养生”下的圈层突围
酒是贯穿千年历史进程的重要消费品,其形态演变或多或少会折射出消费变迁的轨迹。此番非白酒品类的爆发,便是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反映。
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年轻人群基数庞大,潜在年轻酒饮人群高达4.9亿,年轻人酒饮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
可见,年轻人正逐步成为国内酒饮的主流消费人群,因消费代际转移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对酒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一,健康悦己消费升级,品质化、利口化、健康化趋势推动保健酒、黄酒、精酿等非白酒品类的消费增长。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行为更趋于“悦己”,比起从前“放纵豪饮”后的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进度的“微醺养生”成为当下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新潮流。
而身为保健酒的劲酒,其基于“白酒+中药”的巧妙搭配,成为倍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式特调基酒,将其兑上红牛、旺仔、酸梅汤等各式饮料,爱熬夜又爱养生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的“种草-拔草”机制下,开发了一批专属酒单,亦为自己找到了短暂摆脱“亚健康焦虑”的理由。
同样洞悉这一消费趋势的还有黄酒和精酿——会稽山的气泡黄酒“爽酒”,以绵密气泡+传统黄酒的搭配方式,精准契合年轻人“低负担饮酒”“醉后不上头”的消费需求。
金星中式精酿啤酒则凭借8款茶啤、4款食啤系列,以其“茶酒融合”“食酒融合”的独特口感体验,成为年轻消费者争相品鉴的爆品。
其二,消费场景、消费渠道多元化,宅家小酌等新场景、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让黄酒、保健酒、精酿啤酒等非白酒品类被看见。
“今天的消费潮流是以个体情绪价值和个体喜好为主的悦己型消费,由此带来了消费品的全新营销机会。”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对当下酒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道出了“悦己消费”正催生出新的消费及传播渠道和消费场景,“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营销模式越来越成为酒类销售和消费的新势力。”
回看热门非白酒品类的爆发路径,多有线上销售渠道和线上传播渠道参与贡献的身影。
会稽山爽酒借势吴彦祖、白冰等明星网红的抖音种草视频,将消费场景从“宴席佐餐”落地到“小龙虾标配”的日常聚会中。
金星啤酒则在“3、2、1,上链接”的呼声里,快速进入年轻消费者的购物车,又旋即成为年轻人“在家微醺”“闺蜜小聚”的重要一环。
主打“高端化”的辛巴赫,未在社交媒体上投放硬广,但消费者的种草“笔记”亦让其产品触角延伸到互联网社媒的主要受众间。
在社媒上频频出圈的劲酒,自然也在这一行列。对此,盛初咨询总经理杨大玉表示,劲酒成功借势并引爆“中国威士忌”、“女人姨妈神器”等话题,实现了年轻化和人群的破圈流行。而其便于随身携带的小巧瓶身,也为偏爱独酌、喜好线上分享的年轻人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
微酒认为,从“健康悦己”到“微醺养生”,从在线下单到宅家小酌,非白酒品类的崛起得益于年轻饮酒群体的“后来居上”,亦包含着新时代下大众饮酒习惯的迁移变化。
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社媒种草等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是这种依托需求变化、渠道更新带来的产品与消费者间的相互影响,成就了非白酒品类的成功,亦为酒行业品牌的运营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白酒VS非白酒:白酒基本盘正在被侵蚀?
面对非白酒品类的爆发式增长,“白酒市场有没有被分流”成为了业内人士尤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酒业分析师蔡学飞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客观的说,2025年非白酒酒种(精酿啤酒、果酒等)确实分流了部分白酒市场,但白酒仍占行业主流,其在高端化与商务场景壁垒稳固,短期冲击体现在年轻群体和健康消费场景的替代,长期看白酒通过数字化与年轻化仍主导市场,双方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
行业调研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杭州知衣科技“炼丹炉”平台发布的《2025年酒类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白酒/调香白酒凭借深厚消费根基与广泛受众,成为行业“基本盘”,在销售额上远高于其他品类;但养生酒、黄酒、啤酒凭借健康、多元体验等新消费趋势,销售额同比增幅远高于白酒,拥有很大发展空间。
中国酒业协会《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也指出,尽管高端白酒消费场景受限,但“茅五”等高端白酒在宴请、礼品用酒上依然占据优势。
采访消费端亦得到类似回应,大部分90后受访者表示,婚宴、寿宴、节日家庭聚会等正式场合,考虑到长辈们偏好,酒水消费多是白酒尤其是白酒;而烧烤撸串等日常朋友小聚,更喜欢喝啤酒、精酿等“不烧胃”“不头疼”的产品;若是俩仨好友在家聚餐或是一个人小酌,则会跟着小红书上的便利店调酒单做些创新尝试。
无论是专家观点、行业数据还是消费端的声音,都可见,非白酒品类的崛起,更多是在拓展日常自饮、休闲娱乐等随着消费代际迁移新增的碎片化场景,未触达商务宴请等白酒核心消费场景,呈现出差异化场景互补的态势;其消费扩容主要来自新消费群体的增量需求,并非削弱白酒市场,而是“共同做大蛋糕”,通过多元化发展推动酒业的共同繁荣。
酒业“多极化”时代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白酒品类赛道发展火热的同时,部分头部白酒企业似乎觉察到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已启动多酒种布局,主动拥抱这种变化,如: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推出悠蜜品牌(UMEET),聚焦做强蓝莓精酿、做新蓝莓潮饮、做大蓝莓果品三大品类,尝试打造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沟通路径;
五粮液仙林生态酒业则以五粮本草牌露酒、SANLINE舒醺荔枝味果酒等拓展赛道,尝试通过露酒、果酒等为企业发展赋能;
泸州老窖养生酒业打造了茗酿、绿豆大曲、滋补大曲等一系列产品,进一步响应了消费者对新健康理念的需求,挖掘更多潜在消费机会。
蔡学飞指出,“头部酒企已推出气泡酒、果酒等许多新品类,跨界露酒、果酒、威士忌也是趋势,特别是随着低度酒市场发展、健康化趋势下露酒崛起、淡旺季互补等渠道协同需求,白酒企业进军多酒种,可以丰富产品线,获得新的增长极,从而通过多品类的汇量式增长实现渠道融合与人群拓展,助力跨周期发展。”
在他看来,白酒企业必将加速多酒种布局,这是行业共识与市场倒逼的双重结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跨界需警惕非相关多元化风险,成功关键在于技术协同与主品牌赋能,更是需要足够的长期主义与品质注意坚守。”对于多酒种布局的未来,蔡学飞亦提出了顾虑和建议。
在非白酒品类迎来高光时刻的当下,种种市场表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变迁,亦折射出中国酒业转型升级的多元路径。不论是非白酒品类的创新突围,还是白酒企业的多赛道探索,本质都是对自饮场景、悦己消费等市场需求的回应。
从“喝醉”到“喝好”,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当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替代电视广告,当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成为产品推广的重要战场,对白酒企业而言,比起担忧其他酒种的市场抢占,如何通过品质坚守、场景创新等构建长期主义价值,和大家共同谋求可持续发展或许更值得关注和思考。(文章来源: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