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普通产品是活在当下,那么超级大单品则是决定企业的未来。
“特仑苏”、“安慕希”是乳业的超级单品,“飞天”、“普五”是白酒的超级单品,“勇闯天涯”则是啤酒行业的超级单品。
近日,微酒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发现,燕京的U8发展势头迅猛,正从区域型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有超级单品的潜质,初见锋芒。
那么,燕京U8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它会成为啤酒行业下一个“超级单品”吗?它的崛起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参考意义?
燕京U8“撑起”燕京啤酒的第二次崛起
过去45年,燕京这家企业,在其发展历史上,有着高光与辉煌,也有着低谷与彷徨。
1980年,燕京啤酒厂在北京顺义成立,年产仅1万吨。通过“小步快跑”策略(1980-1988年每年增产1万吨),迅速完成资本积累,从小厂升级为中型企业。
1989年,燕京打破计划经济包销模式,首创“胡同战略”——组织车队送货到经销商,再由三轮车深入胡同叫卖。
这一创新使燕京在北京市场占有率飙升至85%,1996年产销量达58.9万吨,跃居全国第 一。
1997年,燕京登录资本市场在深交所上市,随后燕京通过多次融资(累计超80亿元)开启全国并购:1999年进入江西,2000年收购山东无名、三孔啤酒,2002年拿下桂林漓泉,2003年控股惠泉啤酒,形成北京、广西、内蒙古等五大优势市场。
2013年,啤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五大巨头(华润、青啤等)瓜分市场,燕京开始逐渐掉队。
这个时期,燕京因关厂裁员迟缓、高端产品布局滞后、非基地市场(如广东、华东)子公司持续亏损,致使燕京的市占率从12%滑落至8.6%,也逐渐退出全国市场。
为了发展,燕京啤酒采取跟随策略,先后推出漓泉1998、燕京白啤等多款产品,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仅在优势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市场整体反响平平。
2019年,燕京啤酒进入了改革与复兴关键期,启动“五年增长与转型战略”,明确提出“大单品+高端化”双轮驱动,尝试通过差异化的品牌策略打破增长瓶颈。
于是此时,推出了燕京U8这个差异化品牌。
过去5年,燕京U8首先在京津冀地区取得了成功,随后在全国开始攻城略地,在行业实现逆周期增长。
2020年至2024年,燕京U8的销量分别为11万千升、25万千升、38万千升、53万千升、70万千升。
2025年1-5月,数据显示,燕京U8销量已突破40万吨,部分市场渗透率更是超过30%。
燕京U8不仅带动了燕京啤酒销售规模的增长,还带动燕京利润的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其带动燕京啤酒重回全国化市场。
02
逆周期增长!燕京U8做对了哪些?
那么,这款上市仅五年的产品,究竟如何从区域性单品成长为行业现象级爆款?在行业整体疲软之下,燕京U8是如何实现“逆势而行”的呢?
探究其背后的增长密码,主要可通过三个维度进行拆解:
一,产品设计方面,以“小度酒、大滋味”的差异化定位切入次高端细分市场,借“低酒精度+高品质口感+实惠定价”构筑核心竞争力。
在啤酒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燕京啤酒凭借对代际消费变迁的精准洞察,将目光转移到逐渐成为啤酒市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群体身上,并围绕其消费偏好不断打磨产品——燕京U8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燕京U8以“小度酒、大滋味”的核心卖点,精准契合年轻群体“微醺不醉”“好喝不上头”的饮用体验需求。同时,其定价精准切入经济型啤酒与精酿啤酒的市场空白地带,在高品质口感加持下,成为消费品质升级趋势下的“性价比之选”。
二,营销推广方面,流量明星代言+场景化营销,重构消费认知;全年关键节点强势布局,打造立体化营销矩阵。
自2020年起至今,燕京啤酒以“510超级品牌日”为支点,通过春节营销、超级品牌日、啤酒节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贯穿全年的营销节奏,用六年时间完成从单一事件营销到行业IP塑造的转变,也让年轻群体对品牌的支持率从2020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58%。
从1.0时代,让燕京U8借势王一博、蔡徐坤等流量明星效应撬动粉丝经济,快速打开年轻消费市场;到2.0时代,通过“百万粉丝共创计划”等措施,将单向营销转为双向互动,以品牌与消费者的内容共创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和消费粘性;
再到如今以数字化基建整合全域资源的3.0模式:借空间视频、扫码互动等沉浸式互动玩法,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依托“三贯穿、五纵横、六点连线”的整合营销战略,实现户外媒体全覆盖,并搭建多种消费触达场景,助推文化IP与场景渗透深度融合。
这种多方位、多领域、全时点的文化渗透,使燕京U8与年轻群体的消费场景深度绑定,在年轻消费者中形成独特的品牌认知。
第三,渠道布局方面,坚持市场精耕细作与战略性扩张并行推进,持续加强市场开发体系建设。
在传统餐饮渠道,燕京U8通过与烧烤、火锅等消费场景绑定,深化优势市场终端覆盖率。
在新兴市场建设上,一方面以总分共建的方式组合总部与分公司资源,选择部分“高容量、高结构、高成长性”的城市市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拓展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百县工程”深耕下沉市场,并启动“百城工程”探索开发城市市场的实践。
在线上渠道,布局京东、天猫、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借助高管直播等多元化的带货方式拓展市场;同时,与歪马送酒、京东酒世界等即时零售平台深入合作,进一步打通与消费者间的“一公里”。
燕京U8用自身成功经历表明,传统品牌想要进行年轻化转型并非简单的“包装换新”,而是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切入点,从产品定义、品牌营销、渠道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链路的重构与升级。
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中,通过产品研发技术深耕、渠道精细化运营与文化赋能等系列布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依然有望借单品突围开辟出增量蓝海,实现从单品到品类的跨越。
03
燕京U8成功的背后,还有哪些支撑?
由此看来,燕京U8作为全国化大单品的成功,并非踩准行业风口的“意外之喜”,而是基于燕京啤酒系统性变革的“水到渠成”。
其持续推进的战略布局与优化调整,为燕京U8的单品突围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其一,公司经营中心向中高端倾斜,形成以燕京U8系列产品为核心的“1+3+N”品牌体系,构建起“高端化+差异化”产品矩阵。
燕京U8卡位次高端市场,同时布局燕京狮王精酿和燕京9號等中高端产品,并推出倍斯特汽水等非酒精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这种“金字塔式”产品矩阵,既减轻了聚焦单一产品可能面临的巨大承压,又借势燕京U8的标杆效应拉动整体品牌升级,而燕京品牌升级又会进一步推动燕京U8的发展壮大,从而实现整个品牌的良性循环。
其二,不断深化组织改革,推行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激发团队内生动力。
燕京啤酒构建“1+5+N”总部全新组织架构,强化总部管理和赋能指导职能,重点打造生产、供应链、市场营销、核算评价、技术研发五个中心,推动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
同时,公司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对市场化优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员工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技能结构;并成立燕京商学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这种“外部输血+内部造血”的模式,为燕京U8以及燕京啤酒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可见,燕京U8的崛起是企业改革红利与行业趋势精准洞察的共同结果,而当单品战略与系统改革形成共振,燕京啤酒的稳健增长亦有了保 障。
在微酒看来,燕京啤酒以产品矩阵优化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组织变革激发团队活力,本质上是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思维转型,通过一系列改革升级,燕京啤酒不仅为燕京U8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土壤,也为自己穿越周期、逆势生长积攒了力量。
从燕京U8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燕京U8的成功不仅重塑了燕京啤酒的增长曲线,亦为啤酒行业乃至整个消费赛道提供了参考经验:
从单品打造角度来看,比起“盲目跟风”,通过洞察市场需求、精准布局,或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赛道。
当行业陷入增量乏力、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燕京U8通过高性价比、低度微醺、构筑情感价值等差异化特点,锚定消费代际迁移、次高端价格带的结构性机会,开辟了新的品牌增长极。
由此看来,通过产品创新、文化赋能、渠道拓展打造“超级单品”,仍是突破存量竞争的有效路径。
从传统品牌年轻化转型来看,不仅要洞察和迎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更要创造与年轻人的“价值共鸣”。
燕京U8借助祝福罐心愿罐的互动设计、消费者与品牌代言人空间视频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多领域的消费场景渗透等操作,将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深度绑定,从单纯的“产品营销”变为双向的“价值共创”,让燕京U8成为品牌与消费者对话的载体。
这种从满足“功能诉求”转向激发“情感共鸣”的策略部署,有利于形成“品质认同-情感共鸣-消费忠诚”的闭环,或为传统品牌进行年轻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从品牌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慢即是快,比起跟随行业趋势仓促进行“被动调整”,在慢周期中积攒势能后再强势应战,或能为品牌穿越周期提供强力支撑。
燕京啤酒的转型之路,更像是一场“反常识”的耐力赛。从需求洞察到新品培养、从组织改革到渠道拓展,通过“先筑基、再造血”的渐进式推进,战略执行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亦为后来燕京U8的生长壮大提供了土壤。
其用事实证明,在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传统企业仍可通过战略定力、持续迭代不断开拓自己的发展上限,为穿越周期波动、谋求长期发展筑牢“护城河”。
站在2025年的半年节点回望,燕京U8的“逆势狂飙”是单品战略的成功实践,亦是传统区域品牌自我革新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啤酒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生动注脚。
在存量竞争市场中,没有偶然成功的爆款,更多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改革创新的坚决落实。从一款产品的成功到一个体系的蜕变,燕京啤酒的转型仍在深化,其探索路径或将为中国酒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间,我们也期待会有更多如燕京啤酒一般的民族品牌发展壮大,共同助推中国酒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文章来源: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