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 汉唐 葡萄香

1、葡萄初来:从大宛到汉宫(公元前329年~公元220年)

村姑们着竹篮,乡家人赶着驴车,一筐筐高载了晶红艳紫;神庙前扎起庆贺的花灯,家家都赶酿新秋的美酒,富贵人夜宴上堆满着罂缶,琉璃的夜光杯酌醉了太平岁月。

──孙毓堂长篇史诗〈宝马〉1939

公元前329年到323年,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化文明带入中亚,从此种植葡萄、酿葡萄酒和酒神崇拜,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据希腊学家罗念生考证,汉时「蒲桃」二字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汉学家劳费尔在名着《伊朗篇》(Sino-Iranica)里认为葡萄一词是波斯语Budawa的对音,而Butao在中亚粟特语里的意思是「藤蔓」。

1948年,由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在中亚古城尼萨(今土库曼国境内),公元前2世纪的帕提亚王国(古称安息波斯)的宫殿遗址,出土了60多枚象牙角形杯,或称「来通」(Rhyton)。尼萨来通底部,大多雕成鹰首翼狮(griffon)的形状,也有人马状,或仙女状的;器身为象牙本身的弧形长角,有的口缘处雕刻有葡萄藤蔓和希腊神只,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在中亚的希腊化遗风。亚历山大本人之爱饮酒,是出了名的,历史上把古都波斯波利斯的焚毁,归因于他的酒后无行。

在亚历山大离去后近200年,张骞来到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时,发现那里的葡萄酒(当地人称为Mu:sallas),要比汉地用空桑秽饭酿成的米酒好喝多了!《史记大宛列传》云:「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积数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当时的大宛,有70座城池,户口30万,盛产汗血宝马和葡萄。历史学家孙毓堂1939年作长篇史诗《宝马》,描写了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万里征大宛,获得了天马,并扬威西域的壮观情景。如果没有张骞和李广利,那饱含着希腊文化的大宛葡萄,就不可能从遥远的阿姆河锡尔河畔,随着丝路的驼铃,移植到汉武帝的深宫中。但从史料来看,张骞只带回了葡萄种子,并没有获得大宛人密而不传的酿葡萄酒秘方,中原开始酿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

公元2世纪,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出土,〈葡萄动物纹绮〉。(毛民)

东汉时,葡萄纹样就通过丝路传入新疆地区。《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伊吾(新疆哈密)地宜五谷,桑麻,葡萄。」1900年前后,据斯坦因考察,在公元2到3世纪的罗布倬尔木门楣残片上,就有葡萄纹样。1959年在民丰尼雅的古代精绝国遗址,一座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夫妇合葬墓里出土了葡萄纹毛织物和葡萄动物纹绮。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夹缬蓝印花棉布,是境内发现的早棉布。其残片的右侧为人趾、狮尾和鱼龙纹图案,左侧方框中绘有一位袒胸的女神,头饰圆光,颈戴缨络,手持盛满葡萄的丰饶角。

关于这位女神是谁,学术界有许多争论:或说是古希腊农神得墨特尔(Demeter),或说是古巴比伦女神伊什塔尔(Ishtar),或说是古波斯的丰收女神安娜希塔(Anathita),或说是印度的鬼子母(Hiriti),还有说是希腊─犍陀罗的丰收女神提喀(Tyche)等等。在贵霜帝国统治下的犍陀罗地区,提喀女神常手持丰饶角出现,例如石雕提喀像和巴基斯坦白沙瓦出土银碗上的提喀像,与尼雅棉布的女神极为相似。学者孙机将此尼雅棉布与贵霜王朝胡弗色迦(Huvishka,167~179年在位)金币相比较,因贵霜金币与尼雅棉布的时间地点为接近,女神细节相吻合,由此得出此神为中亚特有的丰收女神阿尔多克修(Ardochsho),并进一步推论的棉布是东汉时期由贵霜国从丝路传入新疆的。俄国的马尔夏克教授和乌兹别克的瑞德维拉扎教授支持这一看法,马尔夏克教授认为右下角的鱼龙纹是印度的摩羯鱼,口中吐出河流,两边鳞片状起伏的是小山,并有飞鸟在山两边飞翔;而从人脚趾和狮尾可以考证出,该人物是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力斯,他常被描绘成正与狮子搏斗。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