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葡萄酒产国的新西兰,在世界的葡萄酒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彻底改变了法国意大利等旧世界独霸葡萄酒一方的局面,用马尔堡的长相思,获得了在葡萄酒界的发言权。
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Jancis Robinson MW)说:“(像马尔堡这样)从一开始就能这么成功的葡萄酒产区,我想不到第二个了。”
马尔堡产区简史
(1)1873 年次种葡萄
马尔堡的葡萄种植历史极短。在 1873 年才开始种植葡萄,批葡萄为小粒麝香葡萄(Muscat Petite Grain),由苏格兰人 David Herd 种在一片牧场上,仅种植了 400 棵树,这也是爱丝菲酒庄(Auntsfield Estate)的前身。
不过,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马尔堡都无葡萄酒产业的立足之地。
(2)1973 年蒙大拿酒庄大举修建葡萄园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 1973 年,蒙大拿酒庄(Montana)创始人Frank Yukich听从葡萄种植顾问 Wayne Thomas 的建议,在怀劳平原(Wairau Plains)购买土地修建葡萄园。蒙大拿酒庄购买了 1,173 公顷土地,收购价为 1,146 新西兰元/公顷(即人民币 5,580 元/公顷)。
8 月,蒙大拿酒庄在购得的土地上开荒建园,Frank Yukich 说:“这里的葡萄酒将举世闻名”,如今他的话应验了。
(3)马尔堡长相思赛事获奖,引起关注
此后,新西兰国内外大量人才来到马尔堡,陆陆续续在这里建立起了葡萄园、酒庄。其中就包括 1985 年来此的澳大利亚人 David Hohnen,正是他创建了云雾之湾(Cloudy Bay)。1986 年,Ernie Hunter 的马尔堡长相思一举拿下伦敦葡萄酒展的三个奖项,使得马尔堡长相思一战成名。
正是马尔堡长相思使得新西兰葡萄酒在上世纪 80 年代,在英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后来,新西兰葡萄酒走向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如今的世界各国,马尔堡长相思立下了汗马功劳。
(4)种植更受欢迎的葡萄品种
此后,新西兰葡萄酒出现产量过剩和滞销的问题,鼓励葡萄农拔除葡萄树,并且每拔除 1 公顷就能得到 6,175 新西兰元,目的是减少四分之一的葡萄园种植面积。随后,根瘤蚜开始在马尔堡的葡萄园中蔓延,这种病害没有根治的办法,葡萄树只能被拔除然后重新嫁接。
面临着这样的困难,酒农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将马尔堡的葡萄树拔除,并将之前广泛种植的米勒图高(Muller Thurgau)和白诗南(Chenin Blanc)换成了广受欢迎的长相思和霞多丽(Chardonnay)。
(5)马尔堡发展的黄金 30 年,巨头纷纷入驻
马尔堡触底反弹,迎来发展的黄金 30 年,并因祸得福,完成了由量产型散装酒向精品酒的转型过程。马尔堡的葡萄酒受到世界消费者的青睐,在短短 30 年内跻身世界葡萄酒版图之列,成为新西兰的葡萄酒产区。在 2009 年,新西兰有 68% 的葡萄就是来自马尔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