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一年,国内各大品牌白酒“涨声”一片。生产企业根据生产和市场销售状况做出价格调整无可厚非,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部分市场调查发现,一些热销的白酒在出厂之后,却并没有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市场。这样的操作下,商家、厂家背后究竟在忙碌些什么呢?(1月16日央视)央视的报道让人看到白酒“涨声”一片背后的真正原因。白酒本是一种消费品,但在市场的炒作下,却变成了一种投资品。之所以白酒能够成为投资品,也是因为一些香型的白酒存放越久口感越好,比如像酱香型酒,因为工艺比较复杂,陈化老熟也比其它香型快。这就给了投机者以机会,像茅台、五粮液等白酒就受到广大白酒经销商与投资者、投机者的青睐。
但白酒终究是用来饮用的消费品,而市场上的投资客、黄牛、经销商却将其完全当成了投资品。比如在汕头,当地现在就流行一句话:存银行不如存酒。当地不少人加入了投资白酒的行业,疯狂囤酒、炒酒,成了一种常见现象。有当地白酒经销商测算,在潮汕地区,包括茅台在内的高中低端、新新老老的酱香酒,总存量应该在10万吨以上。白酒完全成了一种投资品,而大量白酒的囤积,也让白酒价格被逐渐炒高。
白酒成了拿来炒的,而不是拿来喝的,这是白酒消费领域的怪现象。囤积和炒作白酒,这种现象显然很不正常,这扭曲了白酒的消费本质,也让终端的消费者为之“买单”。但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直涨下去的,尤其白酒终究是一种消费品,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市场规模有限,当白酒价格越炒越高,消费者就不会再为白酒埋单,投机者将为自己的炒作与“豪赌”付出代价。
而要让白酒消费市场能够“冷静”下来,还需要消费者能够理性消费。市场的相互攀比之风无疑也助长了白酒炒作,在一些酒席上,非白酒不喝,喝年份酒、酒,似乎才能更显身份,宴席主人也才会更有面子。这种、扭曲的消费观念,也是一些白酒“大涨”的原因所在。要让白酒回归消费品正轨,要遏制“白酒炒作”,就需要先遏制背后扭曲的消费观念,需要遏制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
另外,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白酒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及恶意炒买炒卖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厂家也要加大供应,更不能搞“饥饿营销”,不能与投资客沆瀣一气炒作白酒。需要监管部门、厂家、消费者都能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才可能让癫狂的“白酒炒作”能够“醒酒”,才可能实现“酒喝不炒”,让正在“击鼓传花”的白酒消费市场能够回归消费正轨,走出“醉酒失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