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之前,在人们印象中2020年还是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年份,人们还在满心满眼地期待着汽车能够飞上天,城市能够恒温恒湿、四季如春。
走在2019年边儿上,我们突然明白“科幻”中重要的还是一个“幻”字。虽然我们的汽车还没有华丽丽地飞上天空,但是2020年却切切实实地给众多白酒企业带来了“上天”的机会。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的指导目录将在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的目录中,在删掉前述2011年新增的啤酒、酒精等生产线基础上,酒精生产线继续受限,但是却不见了“白酒生产线”的字样。这意味着,众多白酒企业将摘掉头上戴了14年的“紧箍咒”。
那这白酒业的“紧箍咒”是因何而来?又因何这一戴就是14年呢?
在这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个问题——“酒是怎么来的?”
取消白酒生产限制?白酒真的要在2020年“上天”了?
上面开个玩笑,但是无论是传统的固态法也好,还是大家都不是很喜欢的固液法或者液态法也好,只要是酿酒,就都离不开粮食,而粮食又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单纯从粮食的角度来看,在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刚刚达到48402万吨,而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3亿。
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也同样是一个人口大国,让所有人都吃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将白酒生产列入到限制发展类产业当中也是基于当时社会状况的需要。
其实不仅仅是21世纪,在我国历史上,也曾多次颁发不同程度的禁酒令。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叫仪狄的女子酿出了美酒,她把酒进献给大禹,大禹喝完之后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个预言在后世商纣王的身上应了验,周公以此为鉴,并颁布了重典《酒诰》,告诫臣属不能“荒湎于酒”,还要教导自己的子孙珍惜粮食。《酒诰》就是我国早的禁酒令。
之后,汉朝也曾颁布过“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到魏晋时期,建安十二年连年饥馑,为安定民生,曹操也曾下诏禁酒。
除了粮食的问题之外,国家发改委在2017年答复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855号建议(将白酒生产线从限制类中删除)、第6672号建议(取消白酒产业限制政策)时也曾表示,本世纪初,白酒产业产能规模过大、企业数量过多、行业布局分散等问题突显,对国家粮食和行业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将其列入了限制类目录之中。
为促进解除白酒生产的限制,各方酒界也曾奔走呼吁。
酒业协会也曾表示“发展至今,当时的情况均已不复存在,但受限于发展政策限制,白酒产品生产准入标准难以提高,白酒重要产区的优势难以发挥,同时,产业迟迟不能建立退出机制,落后产能无法及时淘汰,优势产能和优质资源又不允许进入,从而导致白酒产业无法贯彻市场公平竞争和自然淘汰机制,这些成为白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瓶颈。”
限制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决定在2020年放开呢?
2015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粮食收储供应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简称“粮安工程”)。这是国家粮食主管部门贯彻国家粮食战略的行动规划,也我国一个粮储供应安保工程建设专项规划。
在粮安工程的下,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储粮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的历史性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471.48公斤,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80公斤/人左右。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才有了解决的基础和底气,有关“白酒生产线”的限制也可以适当松松绑了。适当宽松的环境才能促进一种产业的新陈代谢,激发产业活力。
此外,白酒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也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在化的背景下,白酒走向世界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白酒向世界传播我国的文化,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也是酒企的责任所在。
适当放开对白酒生产线的限制,有利于推动我国白酒产业落后产能淘汰机制,促进白酒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白酒酒企的健康发展。
放开之后,原来没有资质的中小酒厂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吗?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放开”不是“放任”。放开了建设白酒生产线的限制,是可以使一些酒厂有了申请生产白酒的资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有人士认为,取消白酒产能限制的积极意义在于支撑白酒优质产区发展和行业标准的提高。
另一方面,对于白酒产能,业内早有“产能过剩”的观点。这里说到的“产能过剩”既指行业总产量存在过剩情况,也指名酒企业产能持续扩张,而部分中小企业产能将被市场淘汰。因此,从这一层意义来看,取消白酒产能设限并不会带来白酒产能的大幅扩张。
取消白酒产能设限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政府对白酒产业的支持,但是有想法的酒企要想抓住明年的“上天”机会,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的质量做起。(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