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经历了意外的疫情,全社会都在期待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复苏。历经千年的酒行业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食品,兼具社交、文化等多种社会功能,甚至是消费人气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体现着区域消费经济的重要指数。整个酒行业同样在期待着回暖信号的来临。业界人士不禁要问,在特殊时期的当下,什么才是行业回升启稳的信号呢?
复工复产,上游企业保产是基础
随着疫情的好转,媒体报道中“复工复产”成为近期的高频词。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适时指出: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要不失时机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酿酒行业各企业也都在考虑疫情特情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复工复产。
纲举目张,政策为本。有关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从金融、税务、交通、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助力复工复产。《酒业》记者注意到贵州、四川等酒业生产大省都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为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业想办法,从政策上积极推进,尽早实现企业复工复产。
人是生产的首要素。随着绝大多数省份本土确认病例连续多日清零,不少地区积极打通省间人际交流壁垒,让务工人员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酿酒行业虽然不是规模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对生产工人的素质、经验积累与技术熟练有着严格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酒中科技含量的逐步提高,人员的重要性更加得以体现。突发的疫情也曾令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疫情的好转再加上企业积极想办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酒类生产企业在生产中走上正轨。
恢复生产供应为先。产业链上游要有充足的产品,复工复产,意味着从制造业的角度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酒行业的酿造产业链条虽然不长,但同样缺一不可。从原料采购、酿造、勾调、加工到外装等一系列工作同样需要密切衔接,不少以及传统手工艺酿造讲究天时、地利等环境、自然因素的“天成”,更是对一年中的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对于酒类生产企业来说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但酒类生产有着特殊的“闭环性”,行业企业也都拥有各自的包装与后期加工能力,实现稳步生产并无大的障碍。
是公认的制造业大国,打通遍布的产业链,供货如同疏筋。一些行业产能在逐步回升,将助推经济运行恢复正常。
静待花开,市场恢复需要氛围
产业链上游要有充足的产品,复工复产意味着从制造业的角度需要用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接下来就该轮到商业领域。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19条具体举措着力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酒业》记者注意到,2019年为提升国内消费规模,扩大内需,应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家曾着力提出“促消费”的口号,得到不少省市的积极响应。疫情爆发以来,为进一步拉升消费恢复,“保消费”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的下一步重点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酒类消费是不需要政府过度“操心”的。由于长期的市场化,以及消费市场的成熟度高,酒类消费已经远离了曾经的“政府消费引导”,除个别优势产区外,未来也不能期望更多的政策性背书来促进,这就需要酒类厂商调动自身优势资源,从消费场景、消费文化等各方面营造与创新。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突发性,从风险可控的角度来讲,线下实体消费也不可能实现“一夜之间的解放”,必然分步实施。而当下市场的需求将使渠道上的酒类商家面临何时开门的困惑——开门,消费需求与消费者无人光顾,门可罗雀;不开门,贷款、租金、库存、办公、人员成本等一系列压力如影随形,让经营者对消费市场回归望眼欲穿。何时才能迎来昔日的好光景呢?
由于疫情毕竟还未彻底,在政策层面同样没有达到春节前的自由度,不少防疫规定仍对消费造成影响,这也是现实中的无奈。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消费群体的复苏,引发市场的刚需,也将反向促使商家考虑在创新交易形式的基础上,扩大交易规模,毕竟与收益相比,公众是目前各方优先考虑的因素。
合理稳妥的推进供需平衡,是当下经济复苏的路径图。期望与现实之间仍有着不断缩小的差距,消费市场回升仍需假以时日。与疫情之初相比,各种大小利好信号正在不断施放,不要指望那一声“预备~齐”,而要积极做好各项“热身运动”,随时悄无声息地由慢跑改为冲刺。(来源:酒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