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酒业的人大代表在参会的同时屡屡释放出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拉动市场内需、推进白酒化发展等有助于国家、行业发展的好声音。
人大代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鉴创新中心总经理、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传承人曾娜在参加两会期间,带来了民生改善、脱贫攻坚、文化建设等领域的数份议案。
01
人大代表建言帮助基层“非遗”度过难关
曾娜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一直十分关注的领域。因为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生存考验,曾娜发现,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旅游观光等行业受到较大打击,从而收入锐减,面临短期生活困难的处境。
“疫情发生后,我通过调研发现,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域,由于所传承的技艺小众,未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因此他们的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弱。”曾娜说道。
鉴于此,曾娜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希望相关单位和部门能够出台阶段性专项帮扶支持政策,或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帮助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度过困难,避免因疫情致贫、返贫。
二是,在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努力克服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鼓励消费,支持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复工,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好当地产业,积极开发当地“扶贫特岗”;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便利化的“以购代捐”机制;创新消费扶贫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
02
堵住脱贫攻坚战的“漏洞”
事实上,我国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有典型的民族特性与地域特色,且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者进行继承和发扬,在不断强调商业价值极大化的今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泸州老窖关注到的基层非遗传承人因为疫情而返贫,就有可能会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漏洞’,这部分群体对于传承民族特色、发扬历史文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又极容易被人们忽视。”
据了解,在这一类脱贫攻坚的工作上,泸州老窖一直都不遗余力地在进行帮扶。
曾娜介绍,自2015年以来,泸州老窖共计募集捐赠资金1.7亿元,帮扶了3个贫困县、1个区、16个贫困村。其中,在乌蒙山彝区定点帮扶古蔺县龙山镇向田村,在藏区定点帮扶红原县及麦洼乡滚塘村。
此外,泸州老窖还全力攻坚基础设施、智志双扶、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打造了“稻田养鱼”“高原牦牛”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星级激励基金”“以购代捐、以销创富”“智志双扶”等特色帮扶项目,以造血式扶贫取代输血式扶贫。通过精准帮扶,两个村及古蔺县、红原县于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多年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主动帮扶乌蒙山区和藏区彝区11个贫困村,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实施扶贫攻坚,开展了“泸州老窖奖学金”、“泸州老窖金盾奖”、“国窖助学”等持续性的公益活动。
曾娜表示,“2020年,我们将继续围绕脱贫攻坚,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探索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贡献力量。”
03
“扛旗”传统文化保护,这是泸州老窖的基因
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泸州老窖在帮助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传度过难关的同时,也是在致力于对非遗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既是泸州老窖一直身体力行在做的事,也是其作为白酒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据了解,泸州老窖是拥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国宝”单位。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指“1573国宝窖池群”,至今已有447年不间断的酿造史,在业内享有“活文物”之称,早在1996年就被颁布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泸州老窖酒的酿制技艺,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90余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月,泸州老窖还携手艺术产业研究院、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乐平市,在江西共同开启了第五届文化遗产大会,与众多研究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一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代途径,共鉴民族底蕴。
在参加两会期间,曾娜也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文化遗产为载体,向世界讲好故事、传播文化。包括持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抢救性保护;国内国外兼顾,建立文化遗产传播机制;关注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创新文化推广的方式方法等。
“以泸州老窖为例,我们一直在梳理、传播白酒的文化内涵,讲好讲透白酒的文化故事,用文化为白酒消费赋能。”曾娜介绍,作为白酒酿制技艺的弘扬者,泸州老窖在生产、经营中,将弘扬工匠精神,坚守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真正高品质的产品作为企业经营的使命。
曾娜相信,坚守“让白酒的质量看得见”的质量理念,以品质为本、以文化为魂,酿造高品质的美酒,就一定能够让白酒不断提档升级,为消费者的美好健康生活助兴添香。(文章来源:微酒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