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老电影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客人走进酒馆,冲掌柜或许店员喊一句:“烫壶酒!”。这儿的“烫”就是把酒加热喝的意思。
那么,白酒加热后有什么益处呢?白酒可以加热喝吗?为什么要加热酒呢?今天带大家来探个究竟:
烫热的白酒,可以将酒中甲醇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蒸腾掉一部分。甲醇对人的视觉神经有害,但其沸点是64.7℃,当用沸水加热后,就会变成气体蒸腾掉。
乙醛会增加酒的辛辣味,摄入必定量,饮者就会头晕,导致醉酒的首要要素就是乙醛。而乙醛的沸点只要21℃,用热水加温,就可以使它蒸腾掉。
此外,酒在加热过程中酒精也会蒸腾一些。当然,对酒加温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太热,会使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大部分或全部蒸腾掉。如果,酒太热,饮后会伤肺。
正确的喝酒方法,就是要在酒不冷不热时喝。古人有“温酒”、“暖酒”之说,原因也就在此。明代陆容在《寂园杂记》卷十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文章来源于佳酿网谓其不知道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治 疗之,云,‘公难道多饮凉酒乎?’予实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
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言而恩之,热酒因能伤肺,然行 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郁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斯无患害”。
《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喝。
《红楼梦》第八回中有一段关于饮热酒的描写。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会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由此可知,古人喝酒之前有烫酒的习惯。尤其是深秋、冬季、早春,天冷的时候,喝一杯加热的酒,无论白酒或是黄酒,温热以后,不仅会使酒的味道更加丰富、细腻、层次分明,且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如同品茶一样,将白酒加热后饮用,不但充满情趣,也是一种君子礼仪。温暖又健康的活着,已经是有福之人,如果能释怀、开心的活着,就属于贵族了。
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境界。“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代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其实就是酒糟。
《南村辍耕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宋有位官员,想在杭州找个小妾,找来找去没有可心的,后来有人给他带来一位叫奚奴的姑娘,问她会干什么,奚奴回答会温酒。别人都笑,官员没笑,反请她来温酒。头一次太烫,第二次有点凉,第三次刚好合适,官员便喝了。后来奚奴温酒,必温三次,第三次必合适,从不失手。官员很喜欢,便把奚奴娶回家,去哪里都带着她,死后更是把巨额的财产留于奚奴。何以暴富?唯有温酒!陶宗仪在奚奴的发家致富传奇中,感叹道:“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说及精致,酒中精品、知识分子与权贵们极爱的酱香型白酒亦是如此。从新酒入库到勾兑,每一瓶优质酱香酒从生产到出场都要经过5年时间,30多道工序,160多种工艺环节,存放不满5年的酒绝不出厂。
酿造纯正的酱香型白酒必须在茅台镇,必须用赤水河的水、当地的红缨子高粱,“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是茅台河谷的雨季,水土流失大,河水浑浊,呈赤红色,浑浊的河水,是不能拿来酿酒的;而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由“赤”变“清”,清澈透明,水质是一年极好的时候,为茅台提供了极好的酿酒用水。
白酒尤其是酱香酒,温热以后,不仅对身体有好处,且也会使酒的味道更鲜美。由此可见,热饮白酒,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家里喝的话可以先热一下再喝哦。(来源:酝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