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酒究竟诞生自何时何地,仍是不可确知的谜题。离奇的传说是古猿造酒,相传猿人把水果存放在洞中,夏天随高温发酵,从而产生了酒精,以此代代相传。尽管这种说法无法考证,但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酒精和人类文明几乎等长的历史渊源。
有史可考的酒出现在七千多年前,磁山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形制类似酒器的陶器。华夏文明里长久流传着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神话故事。《战国策》中有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代传说“少康造秫酒”,曹操有名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晋代文人江统在《酒法》一文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在中华大地各处,尽管酿造方法和原料有所区别,酒不约而同地诞生于世,流淌了成千上万年。五粮液联合南方周末推出的“传统与传奇:博物馆探访计划”,依次走访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历史过往皆成烟云,但从留存至今的古物传奇中,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见流传千年的浓烈酒香与豪情壮志。
“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
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发掘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发现了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两壶的铜盖咬合严密,启封时酒香扑鼻。后来经鉴定,壶中的确是古酒,竟储存了2200余年而未变质。
“我相信所有的元素都停在深不可测的地下,不停地发酵着,像酒一样,在时间中酝酿。”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曾经写道,“有朝一日,当后人轻轻挖开那些温湿的泥土,就会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只需轻轻地一触,所有沉睡的事物都会醒来。”
从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发明了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用来盛酒。到了商周之时,酿酒业变得十分发达,酒具的材质以青铜器为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兽面纹兕觥就是一件商代青铜酒器,它形体椭圆,通体以雷纹为地纹,饰兽面纹和夔纹,纹饰华丽,工艺精美。商代甲骨文里对酒已有明确的记载,占卜时问神灵,是否用酒祭祀祖先,神灵回答可以祭祀。
祝勇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而商代的气质就是宽阔、野性、充满想象力,人们把现实中无法解释的问题交给了神,“而酒,恰好是人与鬼神沟通的媒介之一”。
秦汉时期的酒具是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几十件漆耳杯,它的双耳像雀之双翼,因此又称“羽觞”,杯内涂红漆,内底黑漆书“君幸酒”三个字。
后来的历史中大放异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以后。梅瓶是一种窄口丰肩的传统名瓷,瓶身修长,利于酒的储存,不易挥发。梅瓶在陶瓷鼎盛的宋代被称作经瓶,每次君皇特设讲论经史的御前讲席后,都要宴请群臣,用经瓶盛装美酒。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只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全身布满纹饰,疏密有序,巧妙娴熟的刻花技法让人赞叹不已。宋代北方梅瓶的高度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而这件高达48.4厘米,更加高挑、亭亭玉立,神似一位身材姣好的优雅女子,颇具含蓄高雅之美。
经典五粮液就是复刻了梅瓶的造型,瓶身晶莹剔透,丰姿优美,向历史和传统致敬。瓶盖采用暗金色,四周镌刻水纹花纹;瓶颈处雕刻菱形花纹,宛如水晶腰带;瓶身的商标以宫墙红为主,缀以岁月流金立体字;底部采用内凹花样设计,犹如白莲盛开。
酒具的变迁背后隐藏着时代的脉络,通过复刻经典,也带回了爱酒人心中永续流传的记忆和情怀。
“诗酒趁年华”
自古文人墨客多好酒。苏轼有言,“诗酒趁年华”。
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事迹人所共知,杜甫在《饮中八仙》形容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据后人统计,李白留下来的1500多首诗文中,大约16%直接写到酒;而杜甫1400多首诗,20%里提到“酒”字。酒在诗仙和诗圣心中的分量,恐怕不亚于诗歌。
川南古戎州(现宜宾)酒坊,曾流行用四种粮食酿制一种“春酒”,杜甫品尝之后,写下了“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诗句。“春酒”也就随之更名为“重碧酒”。到了宋代,“重碧酒”演变为用五种粮食酿制,各味谐调,恰到好处,被盛赞赋名为“姚子雪曲”,也就是五粮液的前身。
酒是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书法家往往因酒激发灵感,有感而发,一挥而就。“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字画很难得到,求者常用美酒款待,利用他的醉意求得字画。郑板桥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
唐代草圣张旭十分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他醉酒之后大喊狂写,下笔如神,力透纸背。高适曾形容他,“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有“天下第 一行书”之誉的《兰亭序》就是“书圣”王羲之在酒后挥毫而作。据文献记载,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王羲之与当时四十一位名士到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禊,修禊完毕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趁酒酣之时,书写《兰亭集序》,“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等酒醒之后再写,无论如何都不及这一版本,“更书数十百本,终不能及之”。《兰亭序》真迹如今不知所终,存世的五大摹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1098年,北宋诗人黄庭坚被贬谪为涪州别驾,远离朝政,寄情山水诗酒之中。宜宾市郊之北,天柱山横亘之际,山下有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底缓缓流出清泉。黄庭坚携名流雅士在流杯池两旁依次而坐,效仿王羲之“流觞曲水”的意境,将盛满“姚子雪曲”的觞放在池中,从上游徐徐而下,觞停在谁的面前打转,谁就得饮酒赋诗。
如今在宜宾江北公园中还保留着九百多年前的流杯池,黄庭坚是较早对五粮液前身“姚子雪曲”作出鉴评的人。他专门赋诗《安乐泉颂》赞美此酒:“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神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此后,无数文人骚客游历戎州,效仿黄庭坚登临流杯池赋诗作词,这些诗赋被凿刻于流杯池内外的岩壁之上。这些石刻题字现今还留有120多处,记载了宜宾酿酒的历史。
特别是这里发现的流杯池元人饮酒题刻,记载了关于地穴式酿酒窖池出现的过程,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相关记载。“叙南等处宣抚司达鲁花赤那怀定远奉命抚是邦,时各岁丰,公余书暇,有怀涪溪之得名,由黄太史重。于是拉副使李想之、宣武将军□□□,倘佯,饮窖酒,朝往暮归。经历赵谦、承务谢荣、将仕照磨粘合彬,宜宾县达鲁花赤苍失先者,进义县尹王祐承、主薄王只儿火、将仕暨曹史从游,命教授杨震揆书刻识于石。”
石壁上的题记说的是,元朝延祐改元甲寅(1314年)清明节这天,叙南等处宣抚司达鲁花赤那怀定远,带着一行十人宴饮于流杯池。席间,宜宾县达鲁花赤苍失先者献上了数瓶美酒,并介绍道:去年八月,县城北门附近一处官营酒坊的土墙被暴雨冲淋垮塌,把正处于发酵窖池内的糟醅掩埋了,而管理酒坊的官员忙于指挥抗洪抢险,一时没来得及安排人处理糟醅。没想到过了数十天,这些糟醅在酒窖里散发出浓烈的酒香,于是让“大酉”重起炉灶,将被倒塌的墙土掩埋的糟醅挖出后,生火蒸酒。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发酵期大大延迟的糟醅蒸出的酒,入口甘绵,香气浓烈。
据此石刻推断,至迟在公元1313年,叙州地穴式发酵窖池就诞生了。地穴式窖池发酵酿造的美酒就此流行开来,使元代蒙古人在叙州尚饮成风。
目前,以“长发升”“利川永”等为代表的8家古传酿酒作坊,构成了五粮液的“明清古窖池群落”。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的明初古窖池,是我国现存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每克古窖泥中有超过百亿个微生物,参与酒糟发酵,才酿造出了举世闻名的五粮液。
现代评酒专家评价五粮液:“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以酒味而著称”——恰与黄庭坚的看法惊人的一致。五粮液传承了中华白酒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谋求创新。
“每欲挥毫,必须酣饮”
相传在秦汉年间出现了一位道家仙人安期生,人称“千岁翁”,曾“以醉洒石觞,皆成桃花”。传闻虽不可证实,但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相信酒精有如神助,能为绘画艺术添上神来之笔。
唐代名家吴道子“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他年少成名,不到二十岁就穷尽丹青之妙,擅画线条,人物衣带飘举,世称“吴带当风”。吴道子长期在长安、洛阳两地的道观寺院绘制壁画,曾有一位寺僧想得他的真迹,特意准备了百石美酒摆在寺院两廊下,吴道子大喜答应。
宋初画家李成原本是唐代宗系,改朝换代后家道中落,怀才不遇,纵意于诗酒风月。别人来求画,必须先备酒席,等他饮酒至酣后才落笔。米芾形容他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李成生性孤傲磊落,终了醉死他乡。
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元四家”的黄公望是山水名家,他晚年嗜酒,常酣饮游乐,客居虞山二十多年,留下了许多饮酒作画的佳话轶事。名作《天池石壁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有题字:“平生好饮复好画,醉后洒墨秋淋漓。”
把饮酒场景绘入画中,可能要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宴饮图》。1957年在洛阳发掘的一幅西汉壁画墓中,《宴饮图》画在主室后壁上方,正中有二人踞坐,手持角杯,左右各有三人侍立,左侧一人挥剑成舞,右侧二人在火炉前烤肉。郭沫若考证认为,这幅画应取材于鸿门宴的典故。
在酒都宜宾,一座东汉崖墓大石棺上绘有一幅浮雕,名为《厨炊宴饮图》,现存于宜宾博物院。画中悬挂着猪腿、鸡、鱼、菜篮,厨师立于案桌正举刀宰杀一条硕大的鲟鱼。桌旁有主客二人对坐,正互相举杯劝酒,左面一人左手举杯,右手持勺;右面一人右手举杯,左手执壶,饮宴甚欢。
当时居于古代宜宾的是僰人,这是一个好酒的民族。僰人引进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粮食产量逐步增长。作为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重要塞道,各民族通商往来频密,僰道的酿酒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就连远在西北大漠的佛教壁画中,酒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被记录了下来。榆林窟第3窟的《千手观音经变》,出现了很多日常生产的场景,图中有一人蹲在灶前填薪,手中拿着吹火筒;另一人端着碗,正在与司炉的妇女交谈,地上摆放着酒壶和水桶,是一幅家庭酿酒的真实写照。
酒在画中常常作为安宁富足的符号出现,用以烘托其乐融融的氛围。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各色酒家酒肆,酿酒需大量食物,只有国库粮仓充盈,才会有富余的粮食用于酿酒,这幅画从侧面反映了北宋开封的太平安乐、国泰民安。《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的饮酒习气:“大抵京城风俗,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皆用瓷器,费银近百两。”
南唐画家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韩熙载的宾主案前不过8样食物,谈不上华丽,倒是几件酒器引人注目,两件湖田窑青瓷温酒壶,釉色玉润夺目。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和他的同事共同创作过一幅《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描绘了乾隆帝与众多皇子在宫苑内迎新年的情景。乾隆帝怀抱小皇子坐于廊下,几位皇子或放爆竹、或踩岁、或熰岁,画面的鱼灯和挂于戟上的玉磬,取“吉庆有余”之意,表达对新年美好的祝福。乾隆身旁的宫人手捧金瓯永固杯,清代皇族认为,酒能通天通神,所以新年喝屠苏、端午饮雄黄、重阳喝菊花酒,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
明清之际,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酿酒技术已达鼎盛。1909年,宜宾团练局长雷东垣邀请社会名流举办家宴,席间捧出了一坛用五种粮食酿造的美酒,一开坛即满屋飘香,宾客交口称赞。这种酒由明初陈氏长期摸索而成珍贵配方,苦心经营、代代相传,平民百姓唤作“杂粮酒”,上层名流称之为“姚子雪曲”。
清代举人杨惠泉细细品尝,感叹道,“如此佳酿名为‘姚子雪曲’,似嫌高寡,称‘杂粮酒’实属不雅,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从此以后,五粮液的美名流传于世,至今111年。
酒业有谚语,“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五粮液的明代古窖池群拥有长达六百五十余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现存较早、保存完好并且至今从未间断使用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是活着的文物。这赋予了五粮液无可比拟的基因优势,传统白酒文化在五粮液的美名下薪火相传,通过博物馆探访计划,带我们勾勒出我国历史中的传统与传奇。
古往今来,酒对于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和审美活动。文人墨客借由酒的醉意,留下一幅幅自由绚烂的精良艺术品。如果说西方人的酒神精神是尼采所说的狂热、冲动和激情,那么国人另有一套自己的酒神精神,它是悠悠天地间的万丈豪情,以及旷达洒脱的精神自由。(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 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