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智慧与历史文脉,在文化与经济层面,都有着极大的价值。中国作为非遗大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 一。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酿造技艺的杰出代表,其非遗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白酒相关的国家非遗名录达34项,入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白酒酿制技艺多达220余项。
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世界文化遗产当中21个酒类项目主要集中在葡萄酒原料产地,其中10个酒类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白酒还未有一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不是终点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白酒联合申遗筹备会,确定了泸州老窖、五粮液、汾酒、茅台、古井、洋河、李渡七家酒企以“中国白酒老作坊”的名义联合申遗,拉开了中国白酒联合申遗的序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赵云,在多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她透露出,申世遗会面临数量限制、历程漫长、结果不定等挑战,但中国白酒早在2008年于教科文组织备案,迈出了走向世界关键一步。
近期,“中国白酒老作坊”再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白酒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加快白酒国际化”等话题也再度引发行业热议。
从国家、民族的层面来说,白酒申遗不仅是将一种饮品推向世界,更是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多样性。它关乎文化主权、经济转型和国际话语权,是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迈向"文化影响力强国"的重要一步。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马勇曾表示:“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家以烈酒为基酒的景观、文化等进入到遗产名录中,若申遗成功,将是中国千年酿酒史的里程碑事件。”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白酒申遗成功,中国白酒将占据非遗文化高点,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其独特的固态发酵、蒸馏工艺、窖池传承、酒曲制作等流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微生物学、化学和手工技艺的高度成就,蕴藏着东方匠心与美学。
中国白酒是中国文化双遗产瑰宝,既包含传统酿造作坊、古老窖池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传统酿造技艺、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泸州老窖为例,自1573年起,其国宝窖池群至今已连续酿造452年,并1996年被评为行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自1324年开始,师徒相承、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已有701年。2006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被评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基于此衍生出的泸州老窖封藏大典,已经升格为泸州老窖“活态双国宝”的文化符号,既是非遗传承的盛典,也是品牌输出的窗口。
白酒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经数千年而酒脉不绝,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理应有中国白酒的一席之地。酒通社、《中国酒业》杂志认为,白酒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不光是为了“面子”,也为了“里子”。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白酒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对中国白酒出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出海”是必答题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白酒共向95个目的地市场出口,白酒在出口酒总额中占比51%,全年出口额为9.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中国白酒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近年出口量仅占烈性酒出口总量2%左右,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申遗”不是终点,“出海”,对于中国白酒来说已经是一道“必答题”。中国白酒正在以奔跑的姿态冲向国际市场,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能有中国白酒的名字,中国白酒也将因此迎来新一轮增长,真正走向世界,中国白酒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快中国白酒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进程,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白酒文化、提升白酒行业的整体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更能够进一步推动白酒国际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能为白酒行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申遗对于出海的积极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其积极作用在申遗的过程中便可以实现:
强化文化符号属性。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酿造技艺、历史传承及酒礼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申遗”,能够将白酒提升为公认的文化遗产,增强其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国际认同。
打破文化认知壁垒。国际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多停留在“烈酒”层面,缺乏对其工艺与文化的理解,申遗通过标准化、体系化的文化输出,能更有效地向世界传递白酒的文化价值。
提升品牌溢价能力。非遗标签为白酒品牌赋予稀缺性和历史厚重感,有助于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中国白酒在联合申遗的过程中,提升了白酒品类的文化背书,继而带动了各个品牌的文化价值,实现推动国内外市场溢价。
拓展消费场景与年轻群体。申遗不仅面向传统消费群体,还可通过“非遗+文旅”“非遗+数字化”等创新模式吸引年轻消费者,例如,泸州老窖打造工业旅游项目,将窖池参观与非遗体验结合,既传播文化,又拓展了消费场景。
争取政策倾斜。申遗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后,可带动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可能通过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等措施助力白酒国际化,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为行业提供长期保 障。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白酒申遗本身。从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到《齐民要术》“曲势发,酒味甘”的朴素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历史,是遥远的回响,是传承的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国白酒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茶文化专家、且在茶文化申遗报送文本中有过贡献的王建荣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心为要,茶文化以“和”为核心,逐步展现对世界的影响力,而酒文化也应突出文化延续性、认同感、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酒文化的核心内核包括哪些?各家自说自唱,我们似乎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