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古代就很盛行用鲜乳酿酒,据《酒之较》记载,人类较早发现的酒是乳酒。《夷俗记》称:“马乳初取太甘,不可食;越二、三日则太酸,不可食,惟取之以造酒。”据考证,奶酒发明事出偶然,蒙古族先人远行狩猎时,为防饥渴,在皮囊(或牛的膀胱)中将些鲜奶带在身边,由于整天飞马颠簸,使鲜奶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竟得到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在元代任过官职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鞑靼人饮鲜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鲁不鲁乞东游记》一书描述奶酒的制作方法如下“把鲜奶倒入一只大皮囊里,然后用一根的木棒开始搅拌,这种棒的下端像人头那样粗大,是挖空了的。当他们很快地搅拌时,鲜乳开始发生气泡,像新酿的葡萄酒一样,并且变酸和发酵。他们继续搅拌,直至他们能提取奶油。这时他们尝一下奶液的味道,当它相当醇时,他们就可以喝了。”
制奶酒有粗工艺和精工艺之分。到了元、明、清时,蒙古人制奶酒的工艺已经比较精湛了。据《蒙古酒考》说,奶酒“经六蒸六酿工艺流程者方为上品”;其名称也根据回锅的次数多少而异:头次酿出的奶酒度数不高,叫“阿尔乞如”;回锅后再加入些奶子,二酿的酒称“阿尔占”;三酿的叫“浩尔吉”;四酿的叫“德善舒尔”;五酿的叫“沾普舒尔”;六酿的叫“熏舒尔”,为上品奶酒。清朝时把它列为“贡物”。据《理藩院则例》乾隆朝内府抄本“贡物”记载:乾隆元年定“蒙古各旗扎萨克,每年十二月各进乳酒一瓶,著为定例”。陶化宗在其《辍耕录》中把上等奶酒分柴玉浆和元玉浆两种。元代诗人许有壬形容它“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清人的《瑟树丛谈》说元玉浆“色玉清水,味甘甜”。
奶酒有治病之奇效。“奶酒疗法”是蒙医一种重要的食疗方法,历代蒙医医籍均有记载。《蒙古秘史》中就有战场大出血昏厥病人服饮奶酒进行救治的记录。几百年来,奶酒一直在内蒙古广大牧区被用来胃肠道疾患、消化功能减退、月经不调、肝病、水肿、坏血病、心脏病、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肺部疾患等。据现代科学分析,奶酒中含有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特别是VC)、酶、微量元素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