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既然是传统节日肯定有很多传承下来的习俗,比如端午节为什么喝雄黄酒、端午喝雄黄酒的来历、原因、科学吗?整理了相关资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说法跟屈原有关,传说在屈原投河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虫子或者其他鱼类损害,人们会把粽子或者咸蛋投入江中,而一位老者告诉人们说雄黄酒可以药晕鱼龙,从此之后雄黄酒的驱虫作用就被流传了下来。端午节与雄黄酒也就被联系到了一块。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风俗中,端午节的时候是要喝雄黄酒的,就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有些地方在端午的时候还是会喝雄黄酒的,到底喝雄黄酒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吗?
今天,在我国南方,还有不少人在端午节前夕根据古方去药房购买雄黄泡酒饮用。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学物质,本身具有毒性,食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所以,雄黄酒还是不喝为妙,以免中毒。
儿时的端午,奶奶在清晨便忙活开来,在白酒中加入少量雄黄,制成雄黄酒,然后用艾叶或菖蒲蘸取酒液,洒在房屋的各个墙角。雄黄酒的气味刺鼻,喷洒后,蛇虫闻之远遁,既杀除了病菌,又使破旧晦涩的房子多了一些清爽。那天,虽然雄黄的刺鼻味儿一直弥漫在身边,可洗尽尘浊气自清,给人一种愉悦清新的感觉。
中午吃饭时,奶奶端来一杯雄黄酒,大人们轮流小啜一口。小孩子不能饮酒,奶奶便用手指蘸着雄黄酒涂抹在我的耳鼻、手足心等处,并在额头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说是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我仰头问奶奶:“为什么每年端午都要喝雄黄酒呢?”“因为可以辟邪,而且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奶奶说。我很好奇,用竹筷蘸了一点,唇舌一抿,雄黄酒的味道便深刻在端午的记忆中了。
那年,我看了电影《白蛇传》才明白,是许仙的一杯雄黄酒把白娘子变成了原形的。我喜欢白娘子的美丽与善良,害怕看她变成蛇的那段痛苦过程。我心里隐隐觉得:原来蛇害怕雄黄。再次过端午节的时候,对雄黄酒便有所畏惧,然而在奶奶的劝导下,我还是抿了一口。上中学后,每到端午,我都想告诉奶奶,喝雄黄酒是有害健康的。但面对奶奶那慈祥的目光,我又打消了念头,端起一杯雄黄酒抿一口。酒,只打湿了嘴唇;爱,却润泽了心田。
后来到外地求学、工作、安家,由于没有时间,很少回家乡过端午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感到很庆幸,因为不用再勉强自己喝雄黄酒了。然而,在粽子飘香的时候,我仍然会想起家乡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想起那杯酽醇的雄黄酒……但奶奶却永远地走了。如今,端午成了国家的法定假日。去年,我回到家乡,过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在长满青草的奶奶坟前,我举起酒杯,遍洒雄黄酒,酒连同那深深的思念一起浸了下去……
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杀虫,外用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
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杀虫药。外用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