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文重点介绍川法小曲酒的酿造流程,川法小曲酒用什么酒曲,川法小曲酒生产工艺
采用双水泡粮工艺
川法小曲酒生产前列道工序是泡粮工序,目的是使粮粒吸收足够的水分后进行蒸煮,由于原料在晾晒及运输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酒有异味。可以在泡粮过程中,先用热水将原料高粱浸泡一段时间后,搅拌放去泡粮水,使其去掉粮粒表皮的污染物,再进行正式泡粮。
培菌
在培菌过程中,要做到“定时定温”。培菌糖化实质上是根霉与酵母在固体粮醅扩大培养并合成酶系的过程,这阶段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根霉与酵母迅速生长繁殖并合成酶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是产生部分糖,而不要求彻底完成糖化任务。因而在生产中要坚持低温培箱,严格控制出箱温度(工艺标准要求出箱温度不超过38℃)。开箱温度为36.5℃—38℃。酒中乙酸乙酯与乳酸乙酯比例为1:0.81—1:0.83。
活性根霉曲是以根霉为菌种,经纯种扩大培养后,再经低温干燥(35℃—40℃)制成的。其产品中的根霉菌丝体和孢子绝大多数是活的,在适宜条件下可重新萌发、生长及产酶。同时,根霉曲产品除具有较高的糖化酶活性外,亦含有一定量的液化酶、酸性蛋白酶和酸性羧肽酶等多酶系。在减少传统小曲用量的情况下,若用活性根霉曲代替纯糖化酶作糖化剂来弥补减曲后糖化力的不足,则不仅会使培菌糖化的效果得以改善,同时由于其多酶系的特性,可形成较多的风味物质,白酒的质量不因减小传统小曲的用量而下降。
众所周知,生香酵母对白酒中酯类香味物质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如在使用活性根霉曲和酒精活性干酵母的同时,添加适量的生香活性干酵母,则可在提高出酒率的同时以及提高小曲酒的质量。
活性根霉曲和生香活性干酵母在传统的先培菌糖化后发酵小曲酒生产中的应用,与传统小曲及酒精ADY一起协同发酵,将会有力地提高优质产品率,大幅度增加酒中酯类物质的含量。应用在川法小曲酒生产工艺中,可将酒中乙酸乙酯含量提高到300mg/100mL以上,这是提高川法小曲酒中乙酸乙酯含量的重要措施。
原因在于感染杂菌,应搞好生产工艺及现场管理;使用含单宁较低或对原辅料采取相应的工艺处理;另外,蒸酒时采用大气蒸馏以致酒气走短路,把糟子中的杂味蒸出,必须采用中气蒸酒。
酒中辣味主要由于杂醇油、硫醇、丙稀醛、糠醛、乙醛等物质造成。生产工艺中有下列现象均可引起酒带辣味:用稻壳量过大;感染乳酸菌;蒸馏时接酒温度低,头酒杂质没能排除尽,接酒温度应保持30℃左右;贮存期过短,新酒有低沸点的醛类、硫化氢等挥发性物质。
传统工艺的川法小曲白酒生产均采用三合土地面做晾堂,所有原辅材料都要在晾堂内摊晾冷却。川法小曲酒是开放式生产,由于摊晾的地面和装母糟的设备不清洁,极易造成污染,使杂菌大量繁殖。这就是传统川法小曲酒泥味、臭味、异杂味来源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对生产设备进行改进与创新,来对小曲酒工艺影响的不利因素:
将三合土地面摊晾冷却改为通风晾床摊晾冷却,通风晾床装母糟,整个操作过程均在通风晾床中进行,以减少污染;
发酵池的改进。分别用瓷砖、陶砖、泥窖、清石做发酵窖池进行研究,质量较差的是泥窖,质量较好的是清石,陶砖次于瓷砖。所以,窖池四周和底部均改用清石、改黄泥封窖为塑料膜封窖,可避免泥与糟醅的接触;
原来传统工艺的老车间,可根据车间不同的地形对生产设备进行重新组合,将通风晾床、地箱、发酵池、地甑等有机地结合,以扩大产量,降低费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质量。新建车间按标准建设,采用行车运输,可以减轻工人50%的劳动强度。不仅大量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
小曲白酒为清香型,其基酒较好用陶缸或铝罐来贮存。传统川法小曲酒一般不重视贮存,但实践证明,普通酒贮存半年以上,中档以上酒贮存一年以上,酒贮存两年以上,酒质可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小曲白酒的贮存应该规范系统化,每坛酒都应带上卡片,卡片上记录生产日期、产酒班组、粮食品种、质量等级、酒度、重量、检验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