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文主要是介绍白酒新国标对白酒市场的影响,2022白酒新的执行标准,白酒国家标准有什么改变?白酒新国标出台带来哪些变化?
白酒“新国标”是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酒业协会、泸州老窖、贵州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古越龙山、古井贡酒等联合起草。
6月1日起,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的《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被称为白酒“新国标”,其中明确规定,白酒必须是纯粮食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所有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调香白酒归属于配制酒,从原白酒品类中剔除。
众所周知,白酒常用的原料有粮谷,如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青稞等,酿出的酒风格不相同。此外,还有木薯、糖蜜、甜菜等酿酒的,其中木薯、糖蜜是食用酒精常用的制造原料。
6月起,白酒“新国标”将正式实施。意味着由薯类、糖蜜等生产的食用酒精就不能够归属于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白酒”,“新国标”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白酒”都不能称为“白酒”了。
《白酒新国标》于2021年5月21日颁布,将于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
五十年前,白酒的定义弄得很广泛,从原料和工艺上对传统白酒的改变和伤害都很大。
新国标规定,高度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下,一般不超过65度。低度白酒,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新国标规定,60%vol蒸馏酒的铅含量不得超过1mg/L(以Pb计),铅超标会引起中毒,甲醇。
白酒的成分中,乙醇和水占据了98%的含量,然而各种酒的不同风味却是靠其余2%的酸、酯、醛、醇等来调节的。
一般来说,纯粮酿造的酒中会自然产生上述物质,但有一些企业为了调节口感和节约成本,会在白酒中添加酯、酸、醇类物质以及香精等成分来调节白酒的口感。这些物质被称作添加剂,那么哪些酒中会可能含有添加剂呢?这要从酿酒的工艺上说起。
首先,固态法白酒是明确规定没有加食用香料的。因为它是靠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固态基质形态生产出的白酒。传统固态法白酒使用的原料是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等原料,采用固态糖化发酵,开放式生产,自然微生物接种制曲,再用甄桶蒸馏,陶坛或酒海储存陈酿。辨别固态法白酒的方式,是看编号是否以GB/T10XXX为首。
再来说说液态法白酒,这种酒以淀粉、糖类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基酒勾调而成,当然也可能通过添加香精香料来达到增香的目的。执行标准是:GB/T20821。
今年6月以后,以牛栏山为代表的部分二锅头产品,不能再称之为“白酒”了。
届时,正式实施的、修订后的《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下简称:“新国标”),对固态纯粮酿造、配制酒有了新的定义。
无疑,这将对部分中低端光瓶酒造成冲击,让向来以“价廉”取胜的大众口粮酒迎来行业洗牌。二锅头首当其冲,产品升级与调整迫在眉睫。
“新国标”实施的另一面,则是让光瓶酒行业迎来进一步整体扩容。在白酒行业整体冲击高端市场下,更广泛的大众市场也在呼唤回归“品质为王”的光瓶时代,有了更清晰的白酒标准评判和认知,对光瓶酒行业无疑是利好。
《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于21年5月22号发布,新标准将于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规定了白酒饮料和相关术语的定义,明确了白酒分类的原则,白酒分类的边界感消失。
新标准明确规定:不管是液态法白酒还是固态法白酒,都不得使用非谷物酒精和食品添加剂,调香酒归于配制酒。
一:谷物酒精和食品添加剂被禁止使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5月21日发布“2021年第7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GB/T 15109-2021《白酒工业术语》和GB/T 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其中提到白酒新国标出台不允许再使用非谷物来源的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等新规,这两项国标的制定带来哪些变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白酒新国标出台带来哪些变化
1、对白酒分类相关定义的调整
固液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不允许再使用非谷物来源的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这点是区别之一。其实固态法一直是都是不允许使用的,新国标出台之后固液法白酒、液态白酒和固态法白酒这三类,统统都不允许再使用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