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盲品为何变了味

随着红酒市场的不断繁荣,盲品作为舶来品,已逐渐成为葡萄酒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游戏,再加上葡萄酒商的推波助澜,各式各样的盲品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过问题也接踵而至,一些的葡萄酒被说成差酒,而那些资质平平的酒也可能归为上等品。这可不是盲品想要的结果。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认为,的葡萄酒市场方兴未艾,盲品开启了国人认知葡萄酒的大门,市场行为下的盲品会更多的是葡萄酒商的营销手段,而不是行业发展促使的,这就要求规范行业的标准,引导国内的葡萄酒市场朝着合理、规范、成熟的方向发展。

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葡萄酒盲品,终评选出的前五名葡萄酒中,葡萄酒荣膺4席,并包揽了、亚军、季军。一时间,业界一片欢腾,甚至将其与“1976年巴黎盲品”相提并论——尽管组织者一再强调,没有这样的初衷。

盲品也有盲点

长久以来,盲品似乎可以让人忘记它的品牌、包装和各种外在光环,避免葡萄酒品鉴的主观先行。某种意义上说,盲品是判断品酒师功夫高低直接的方式,也可以藉此相对客观地筛选出的葡萄酒。有人发出盲品多么重要的感叹,甚至认为为了能达到程度的公平,盲品,几乎是的方法。因为盲品会让你忘记你喝的是名庄酒,不会让先入为主的品牌或年份效应而影响判断。

事实真的如此吗?北京农业大学酿酒学讲师李德美认为,盲品这—形式可以减少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因而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公平、公正”不可能是的。品评毕竟是由人来进行的,而评委是人不是神,人总会受到各种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影响。英国文化评论家罗杰?斯克拉顿则是盲品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葡萄酒与艺术品不同,其内涵并不能完全体现在实体中,而要靠品酒者的知识和想象共同完成,了解其名字和产区是品酒体验的组成部分。

盲品不是品酒的境界

在英国爱丁堡科技节上,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关于葡萄酒价格与其口感关联性的实验调查。结果为,大部分葡萄酒消费者在盲品时,难以辨别低价酒与高价酒的口感。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盲品时,一瓶普通葡萄酒的口感与价高六倍的葡萄酒口感差别不大。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现实市场环境的恶化有时候会迫使酒庄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酿造工艺,调制适合消费者需求的红酒,以适应市场潮流。因此,在没有任何限制和提示的情况下,要准确无误地盲品出一款陌生葡萄酒的年份、品种及产区等信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推测也越来越没有意义。

随着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之间加强了葡萄种植技术的交流和学习,很多种植条件正被科技的力量所改变,产地特征已经模糊,依靠盲品来推测其出产国越来越困难了。对于一个的品酒师来说,盲品的训练主要培养的是分辨葡萄酒优劣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猜测年份、品种及产地,可惜的是,现在许多爱好者一知半解,一些酒商故意误导,将盲品渲染成品酒的境界。对于爱好者没必要去到大赛上做评委评论酒,或者做品酒师,被酒检验,盲品就可以作为一个娱乐游戏的项目了。

盲品在国内缺少公信力

葡萄酒的热潮催生了盲品的兴起。时至今日,几乎任何一个生产葡萄酒的国家都会将产品出口到,盲品也沦为葡萄酒商的宣传阵地。不可否认,盲品不但能够吸引众多的葡萄酒爱好者,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气,同时也会引起媒体的注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促进销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公关活动。不过,不容忽视的是盲品的组织者更多的会介入酒商的赞助。如何剔除不必要的评选干扰,成为制约盲品会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在盲品规则上没有统一标准,造成各个盲品会鱼目混珠,各玩各的,缺乏行业指导和规范。独立酒评人朱立农认为,无论从组织方实力,还是体系制度,当下国内盲品都不成熟,亟待完善。在当下国内很多评比会上,“大杂烩”、“鱼目混珠”的现象比比皆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红酒放在一起,不同产区、风土出产的各异层次葡萄酒拿来进行对比,诸如此类,在不少评选比赛上也是屡见不鲜。因而建立一套比较完善而成熟的评比体系才是盲品在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