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老外朋友比喻说,葡萄酒跟菜肴的搭配,就好比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两个人既要有相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需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两人才能在和谐相处之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一起白头偕老,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葡萄酒果香浓郁,风味丰富,或干或甜,或白或红,款式多样,可以说是世界上“花哨”的酒精饮料了,无论什么样的菜肴,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款与之搭配的酒款,这也正是葡萄酒的独特之处,也是葡萄酒的魅力所在。
这番见解着实让人佩服,但我这里还有其它的想法,菜和酒之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固然是搭配的首要原则,但也不能忽略那些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力因素。
首先,不同于西餐吃完一道菜再上下一道菜的上菜顺序,中餐都是多道菜同时上桌,因此不能像西餐那样可以根据每一道菜的特点来安排合适的葡萄酒。再者,从菜肴本身的特点看,菜繁复细致的烹调手法与讲究的汤汁酱料搭配,能让菜肴本身的味道十分完整平衡,没有留下多少余地给酒来发挥,而人常说的“无酒不成席”的“酒”其实只是一种助兴的饮料罢了。因此,当葡萄酒遇到家常菜时,不仅要遵循西餐中餐酒搭配的基本原则,更要考虑菜的特点以及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这里所指的搭配,并不是说某一瓶特定的葡萄酒必须同某一款特定的菜肴搭配,而是以某些风格的葡萄酒搭配相应风格的菜肴。
事实上,葡萄酒遇到家常菜时常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葡萄酒以及先喝哪款葡萄酒的问题。无论哪一种菜肴,构成的要素都有三个:原材料、调料和烹饪方法。原材料决定菜肴的内容,调料决定菜肴的风味,烹饪方法则决定菜肴的特色。葡萄酒跟菜的搭配更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看看到底是哪一个方面在菜肴中占主导地位。至于先喝什么样的葡萄酒,如果可以像西餐一样稍微确定下顺序,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其次,食物的重量是我们在葡萄酒配餐中需要考虑的为重要的因素。野味、烤肉、焙肉等需要同酒体丰满的葡萄酒搭配,此时,酒力强劲的红葡萄酒会是(例如醍恩的伯顿精品红标),这是出于对酒中单宁含量的考虑,而不单单是葡萄酒的颜色和风味。对于很多红肉类食物来说,一款酒体丰满的白葡萄酒会比一款酒体轻盈的红葡萄酒更加合适。对于重量较轻的食物,如白肉类食物,比较适合同那些精巧型的葡萄酒搭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人们一般会普遍选择白葡萄酒,但是那些酒体轻盈,单宁含量低的红葡萄酒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例如醍恩波松金典和银典干红、布兰琪等)。
有人从食物的风味浓郁程度来搭配葡萄酒,大概内容是:食物的风味程度,虽然同食物的重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并不完全一样。先说一款重量大但是风味却并不浓郁的食物,如一盘水煮土豆或是一碗大米饭,它们的重量颇高但是风味却不足。相反,一盘切成薄片的生辣椒片,虽然重量不足,但是风味却非常浓郁。葡萄酒也一样,雷司令葡萄酒的酒体轻盈但风味浓郁,而霞多丽葡萄酒酒体丰满但风味却相对较轻淡。精致的葡萄酒同风味浓郁的食物搭配起来并不十分理想。
所以在选择葡萄酒时,需要考虑食物的烹饪方法。如果食物是通过比较柔和的方法(如蒸、水煮等)制成的,就应该选择风味轻淡的葡萄酒;如果食物是通过烘烤、烧炖等方法制成的,就应该选择酒体丰满的葡萄酒。烹饪方法的不同所赋予食物的风味也不同。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葡萄酒这个 “舶来品”实现本地化,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呢?我想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实践,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在了解菜肴的情况下去选择合适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