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看到这个问题你或许会问,倒啤酒有什么好优雅的?或者你压根没啥想法只是手抖点开这个链接,不管怎样,来的都是客,坐坐坐,慢慢听唠如何优雅的倒
看到这个问题你或许会问,倒啤酒有什么好优雅的?或者你压根没啥想法只是手抖点开这个链接,不管怎样,来的都是客,坐坐坐,慢慢听唠如何优雅的倒啤酒。
基本的原则就是:泡沫特别丰富的就控制一下泡沫,泡沫比较平淡的就倒的激烈一些,那些没有泡沫的啤酒则随便倒进杯子里面就可以了。记得泡沫尽量要倒的均匀,因为大的气泡很容易破掉,影响口感。
推荐阅读:倒啤酒的时候为什么是沿杯子的外壁下流?
常见的倒法是:前 1/3 从上面垂直倒入,让后让泡沫稍微爆破均匀一些,可以轻轻晃晃、顿顿杯子。如果泡沫已经均匀细腻了,那后面 2/3 倾斜杯体慢慢把泡沫浮上来就可以了。
相信很多人在喝啤酒的时候都要研究一下它的倒法,因为在酒桌上,啤酒倒的好会受到别人的称赞。那么,对于喜欢起沫的啤酒,该如何倒呢?
先将酒杯洗干净,没有油星。倒酒时啤酒瓶与酒杯呈直角,酒液朝向杯子的正中,一直倒到泡沫上升到杯口为止。稍等一下,待泡沫消退一些后,再次向杯子正中倒酒,直至泡沫呈冠状,略高出杯口。放心,不会溢出来的。
曾经有人计算过,好好地倒一杯啤酒大约需要7-8分钟。先慢慢向酒杯中倒入半杯啤酒,待2-3分钟后再倒入少许啤酒,以沉淀酒中的酵母,又过2-3分钟再次倒入少许啤酒,如此反复,直倒到泡沫高度占酒杯的1/5。这样的倒法,家常喝酒并不需要,还有急性子的人肯定也接受不了,不过偶尔为之,说不定试过后发现啤酒的味道确实不同了。
啤酒的倒法会影响到它的口感和形象。泡沫多,说明酒体中的气体含量少,口感不够;酒沫少,又没有那种香气四溢的感觉。德国啤酒师们认为需要七分钟,一边倒一边等待,然后再倒。为了防止泡沫太多,倒酒时一定是“杯壁下流”的倒法。当泡沫太多时,就停下等。美国人和欧洲人又有不同,他们的想法是,香味干吗把它放掉?所以,倒酒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起很多泡沫。所以,欧洲的啤酒杯一般都留出空间来容纳泡沫。尽管如此,精工啤酒的泡沫还是避免不了。一般认为,除了一些小麦啤酒,泡沫的厚度以一到两指厚度为佳。
从瓶子里往杯中倒啤酒,急性子的人,把瓶子拿得很高,有点象倒大碗茶似地,让啤酒水柱冲向杯底,结果总是倒满一杯泡沫,泡沫流淌得一桌子,待泡沫消失后,杯子里的啤酒却所剩无几。
熟练的服务员则将杯子尽可能倾斜,将瓶口紧靠杯沿,让啤酒缓慢地沿杯壁流向杯底,随着杯子里啤酒增多,再徐徐将杯子倾角调正到竖直的位置,这样可以倒满一杯啤酒而不产生多少泡沫。人们不无诙谐地把这种倒啤酒的窍门总结为三个含谐音的成语:“歪门斜倒(邪道),杯壁(卑鄙)下流,改斜(邪)归正。”
啤酒、香槟酒、可乐等清凉饮料,都是二氧化碳的过饱和溶液。在不密封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也会慢慢分离而散逸到空气中去。新鲜的这类清凉饮料,含二氧化碳愈多品质就愈高。这也正是往杯中倒啤酒带来麻烦的原因。
我们把前面说的两种倒啤酒的方法称为直冲式与斜溜式。为什么斜溜式产生的泡沫少,而直冲式的倒法产生的泡沫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气体的溶解度开始研究。
现在再来讨论往杯子里倒啤酒的问题。静止在杯中的啤酒,压强各处基本上是均匀的,上层压强略小于杯底,所以也是表面冒泡稍多。但是如果杯里的啤酒产生了不均匀流动,则各点上的压强是不同的,从流体力学伯努利定律知道,沿一根流线,速度大的局部压强小。这些速度大的地方便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为了说明这一事实,取一杯静止的新鲜啤酒,我们看到它基本上不冒气泡。如果用一根筷子一搅,就会发现在筷子运动的尾部会冒出大量气泡,正是那里压强较低的缘故。如果把筷子在杯里作圆形搅动,使杯中啤酒旋转起来,拿出筷子,啤酒在杯中形成旋涡,理论分析知道旋涡中心压强小,所以那里还有一串气泡,就像在陆地上看到的龙卷风一样,非常有趣。关于涡旋中心压强小的事实,在江河里游泳的人会有亲切的体会,游泳到旋涡边上,会被吸进去,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是说,如果你想让啤酒不冒泡地倒满杯子,你就应当在倒的过程中,尽量减小啤酒杯中液体的相对速度,尽可能使注满杯子的过程变为准静态。前面说的直冲式之所以不适用,就是因为这种方式使啤酒柱有较大的动量,从而杯中的啤酒速度差加大,而且形成大量的小旋涡。而斜溜式,一方面降低了啤酒从瓶口到接触杯子这段落差,使啤酒入杯时的动能减小; 另一方面杯子倾斜可以将啤酒柱对杯子的正冲击变为斜冲击,从而减小啤酒接触瞬时的动量改变; 再者斜溜过程,增加啤酒溜到杯底的路程,在这溜的过程中杯壁近处的边界粘性层造成对啤酒的阻力也可以减小啤酒到达杯底的速度。所以它基本上满足尽可能准静态的要求。整个过程中泡沫较少。
啤酒中含二氧化碳较多,为什么喝起来就会觉得舒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溶解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当你倒满一杯冰过的碑酒后,试用一根筷子插入杯中。你就会发现筷子周围爬满了小气泡。这是因为筷子初始温度比啤酒高,筷子周围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在温度高时溶度小,便分离出来爬在筷子上。同样啤酒喝进体内,体内温度比啤酒高,在从口、食道与胃壁的粘膜上也会很快地附着大量的气泡。我们还知道气泡的热传导效率是比较低的。这样,当你喝了比体温低很多的清凉饮料时并不会有过份冰凉的感觉。我们知道,粘膜骤然温度下降,会使它附近的血管收缩,神经活力降低,同时消化能力和胃口也相应地变得迟钝。啤酒中气泡的作用也正是使人既觉得凉爽又不致倒胃口而保持旺盛的消化能力。由于这个原因,你也许注意到,在炎热夏季,当你吃完一杯冰激凌再开始吃饭,会觉得胃口不佳,而喝完凉啤酒再吃饭,还会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因为后者产生气泡的缘故。
所以,为了啤酒好喝,必须注意从酿造、贮运、从瓶中往杯中倒等一系列环节中,不使二氧化碳跑掉,以使它进入口中以后能产生较多的小气泡。在贮运过程中,要避日光曝晒,要适当降温; 不要过分激烈地摇晃,以免二氧化碳过多跑掉。否则即使在密闭容器中,会使分离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力过高,导致爆炸事故。还要注意在倒啤酒时,利用斜溜式,而不要在“入口”前这较后一道程序上跑掉过多的二氧化碳。还应当提及的是啤酒中气泡形成不仅与压强和温度有关,还和一定的气化核心有关。气泡总是先在微小的固体近处、或瓶子内表有毛刺处形成。试往啤酒杯里放一小撮砂子,随着砂子下沉,啤酒就会像开了锅一样冒出大量气泡。而且,微小气泡一旦形成,气泡自己又可以作为气化核心而加速气泡的形成。所以啤酒冒泡在实际上是如同雪崩一样的非线性过程。即,气泡愈多便愈容易增加气泡。所以一旦大量气泡冒出来,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溢出杯子。即使停止倒啤酒也还会再冒一阵,直至二氧化碳跑得差不多了才会停下来。
为了研究空泡产生的机理及其作用,人们从上世纪就开始了理论与实验研究。1895年,英国建造了专门研究空泡问题的小型水洞,随后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德、法、苏、美等国相继建造了较大型的空泡水洞。同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高速水流为什么会冒气泡?原来水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Pa),温度达到100℃,水就会沸腾,“沸腾”就是水内部能冒气泡的现象。不同温度下,水沸腾的压强是不同的,这个压强称为饱和蒸气压,也称蒸气压。水在不同温度之下的饱和蒸气压为:
温度/℃020406080100120
蒸气压/Pa600.662338.17381.2149344737710132519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