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酱酒热的理性回归,躁动一时的茅台镇又恢复到往日波澜不惊,游客三两个的平淡日子,但是那些乘着酱酒热潮迅速“火”起来的酱酒企业却纷纷感觉日子艰难起来,毕竟在红极一时的时候开工的新厂房、投建的新窖池还热气腾腾,是否按原计划续建、是否扩产增储,都是关乎酒企发展的头等大事。
头部企业如茅台、习酒、珍酒、国台等纷纷扩产增储,谁知遭遇疫情三年、行业调整等客观不利,于是行业对于酱酒发展提出了酱酒大众化的概念,这既是趋势,更是未来。但就当下而言,无论是茅台的台源、还是习酒的圆习或是珍酒的老珍酒,都尚未做到真正打开局面。
都说酱酒大众化打的是持久战,需要面对客服渠道建设、消费者培育、企业资源整合、管理提升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这些并非是酱酒大众化真正的拦路虎。
酱酒大众化真正的拦路虎应该是“成本”。众所周知,浓香酒当年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开市场,得益于一个革命性举措——“降度”,引入新的勾调技术,在降度的同时,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才有了全国浓香的兴起,而当下酱酒就是由于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酱酒向大众消费的扩散。
酱酒高成本的核心根源,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在生产环节,而更多的是在经营环境上。
首先,主流酱酒企业集中在贵州仁怀市,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近年来,除了茅台大规模地向外扩张,遍布各地自建销售渠道以外,其它企业基本都固守本地,且不说面向全国,估计连贵州省都不曾走出。这就形成了当地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即企业把酒酿好,销售交给别人,这种体系下出现了两个环节需要高利润。一个是生产企业,因为销售不稳定,那么利润要求就得提高,不然无法持续投产运营,毕竟酒窖需要养护;二是销售环节,销售不稳定的情况下,追求暴利是理所当然,于是在茅台镇常能听到卖酒一单暴富的神话。
其次,作为酱酒的核心产区和主产区,依靠着茅台品牌效应,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酱酒基酒的垄断生意,虽然这些年川酱也在不断发展,但依旧敌不过“茅台”这个金字招牌,全国酱香型的酒企没来茅台镇买过基酒、调味酒的恐怕是少数,甚至还有部分是长期购买合作的。这样一个垄断性的市场,对于利润的高要求也是必然的。(文章来源:大家酒评)